古人调节情绪的故事

  • 古人调节情绪的故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古人调节情绪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脾气狠坏,爱发火,他问父亲: '怎么改掉坏脾气?父亲说:没次发火之前再木板上钉子.钉完以后来找我.就这样,他听父亲的话,没次要发火时,就去钉钉子,钉玩木板上的钉子以后,找父亲,父亲说:在发火时,就把木板上的钉子拔下来.过了一段时间,男孩高兴地跑来对父亲说;木板上的钉子都拔掉了父亲说木板上有什么?有钉子眼儿孩子,你对别人的伤害永远去不掉.

共鸣,是情感相通的那簇火焰 作文 高一 联系到琵琶行

共鸣,是情感相通的那簇火焰

有了共鸣,你会发现,你会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或跟随作者的思想一同去跌宕起伏,像交响乐队的乐手一样被指挥着,引导着。否则,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摩,去欣赏,却不能去体会。仿佛隔着一层玻璃的鱼和人,只有淡无表情的对视,少了心灵的沟通。 这些话,我早就想说了,也零零碎碎的对他人说过一些。今天,我想系统的说一下,因为这几天此方面的感受尤为深刻。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叛徒,它会不自觉的将作者的心灵印记在自己身上表露无疑。曾有人说过,可以通过人的笔迹确定某个人的性格、婚姻、事业甚至命运。这主要根据笔画走势与行笔的力度。这当然是扯淡,书写习惯与性格不能说毫无关联,起码也体现不了那么深刻。这只是骗子巫师用来赚取善男信女腰包里的黄白之物而耍的一丁点儿手腕。真正能体现人的思想性格的除了眼睛,就是文章了。 无论是城府多深,内涵多丰富的人,只要写文章,只要写自己,哪怕是极客套的话,也会流露出蛛丝马迹。而且性格越突出,体现的越强烈。卡夫卡的文章注定忧郁阴冷,他是绝对写不出欧.亨利的那种轻松与幽默的,而且,作家的文章虽然数目众多,但只要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人生冲击,使性格产生波动,写出来的东西主题风格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性格忧郁的作家,无论将笔触调得多幽默、多么令人发笑,也总让人感觉到一种强作欢颜的无奈与凄凉。张爱玲的作品我很喜欢。张爱玲在小说细节处理方面表现的相当精致,在《封锁》那一篇,对人物的相貌,动作,心理,环境的处理几乎达到了化境。而她的作品中,主题是压抑的,仿佛进入了一间密室,令人窒息。作家的性格影响作品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则在极大程度上又反映了作家的性格。钱钟书的作品有一种智者的精明,处处大智慧。杨绛的则有一种仁者的慈悲。而三毛的作品又有一种爱者的广博,处处充满了爱和对人性的呼唤,即使是人物之间的憎恨,也只是爱的副产品,有一种“乌云遮不住太阳”的趣味。 我将再次强调,共鸣对于阅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她)觉得某某某的作品相当好,自己爱不释手。那一定释产生快乐共鸣,此时,你只有要略微分析一下作者的性格,就可以猜到他(她)此时的心情。因此文笔相当好,技巧相当熟练,但内心相当痛苦、犹郁的作家对社会来说是一大公害。因为娴熟的写作技巧完全可以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拉如作品中,借以调控他的思想,使之也变得痛苦、忧郁。除非此时读者的心情与作品的主色调大相径庭,分庭抗礼。用物理学角度解释就是频率相差太大,压根产生不了共鸣。
作家是一群感情细腻的动物,他们可以精确的体会到世间的千滋百味,经过酿造与发酵,写成文章,供读者享用。而在过程中,作家会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比如《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与琵琶女就产生了完美的共鸣,才有了这一佳作。所以,产生共鸣,才能有最深的感悟,才会擦出火花。共鸣,就是情感相通的那簇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