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郢书燕说,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均出自哪里

  • 守株待兔,郢书燕说,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均出自哪里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博弈故事

守株待兔出自
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郢书燕说出自: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买椟还珠出自:
宋·程颐《与方元寀手帖》:“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

如何看待艺术品市场的投机情绪

大江南收藏: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不少人奉行的是“跟着感觉走”,不过,这种状态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在天价诱惑下,人们不愿再过多地关心文物艺术品的真赝、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只关心钱,只要能赚到钱,一切都是次要的;衡量一个收藏家是否有成就,也以他是否赚了钱发了财为第一指标,市场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投机情绪。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奚耀艺:在中国古代,文物古玩的收藏主体就是文儒雅士、官宦人家,甚至是皇帝,也有附庸风雅的商贾富豪热衷于此爱。通过“把玩”文物、对古玩物件的眼观、手抚,达到身心和物品的沟通,它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交流方式。
投资、保值、升值成了收藏一件藏品的先决条件,并起着是否购藏的决定性作用。如此投资方式和艺术品收藏已经没有关系了,更谈不上有收藏的文化趣味和人文情怀了,只是一个金融产品而已。
文人雅玩式的收藏本意现在已然成了投资回报的功利性收藏。今天收藏文物古玩字画,许多人就是以东西能不能赚钱为前提的。当收藏在社会上普及时,当收藏成为了一种增资的工具时,收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也在衰退。现在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已经成为了主体,更应该宣导文人雅玩式收藏的回归,也只有具有文化性的文人收藏回归,投资收藏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黎展华:收藏家必须未雨绸缪,在有生之年就应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建立应急预案,处理好“生前身后”事,包括收藏品如何交班、易手、发配、处置。上下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遗物都是经历过无数时代、无数人的传承和悉心保护才得以流传,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无法占为己有。个人只是一个有限时间段的保管者,不能永久地拥有它,迟早要交还历史。
对于每一个接过上一手的收藏家,都应该为下一手的收藏家做好交接班的一切准备。包括器物、研究心得、档案信札等所谓“流传有序”的文献资料,这是历史赋予收藏家的使命与责任。“收藏链”不能断,祖先的不懈努力,方能薪火相传至今。无论传到谁的手上,都不能让它熄灭,这应是作为收藏家顶天立地的宣言。
收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收藏家更是从一个幼稚的生命起点到成熟的生命终结的过程。要经常清点自己的藏品,分门别类,做好整理和登记、注释和考证、鉴证和鉴定,这是一项很辛苦很复杂的工作。但收藏的兴趣与魅力亦时刻激励、推动着你是收藏家最后的精神归宿。历史是靠物证的,历史是收藏家写成的。这也是收藏家为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应作出的贡献。
当收藏日渐成熟以后,藏家应关注自己的收藏品质而不是数量,调整好收藏种类和次序,逐渐缩减收藏项目。对藏品的处理要事前有一个预案或安排。如及时培养和选定收藏品的指定继承人或准备一份预制遗嘱等。
马健:对于收藏者来说,收藏品市场是收藏者找寻、获取和转让收藏品的最主要渠道。因此需要正视和认识收藏品市场的规律。
收藏者要做的功课不止收藏品本身,更需要深入了解同等重要的市场规律。现实是,收藏者更重视前者,对后者的认识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寻找市场化的途径解决收藏品市场本身的问题。因此,从收藏品市场规律而不是收藏品本身入手,重新认识收藏品市场的重要性,加强对收藏品市场规律的研究,恐怕才是全面解决藏品市场历时已久的诸多问题之正道。
收藏的市场化思维有四个特点,需求的导向性、交易的竞争性、藏品的公共性和风险的分散性。收藏品的流转应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收藏者对同一件收藏品的喜好和评价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同一件收藏品的“需求强度”也大不一样。收藏品在不同收藏者手中的配置应遵循需求的导向性原则,使每一位收藏者都能够尽量各得其所并充分享受收藏之乐。
马健:“价高”只是相对的。出价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收藏者个人对某件收藏品的喜好程度。从产权经济学角度来看,当某件藏品物归某主之后,如果产权是“完整”的,那么这件收藏品的主人就拥有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和转让权。
对于一般的收藏品而言,收藏者拥有“完整”的产权,有权任意处置;对于文物级收藏品而言,收藏者只拥有“残缺”的产权。应从道德义务和文化责任的角度强调和宣传收藏品的公共性特征。
收藏品乃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公私收藏,都应担当起展示与分享的公共文化责任:不以抽象的收藏安全为借口,而以公众的具体文化需求为导向,为公众创造更丰富和更方便的观赏和研究机会。通过分散式而不是集中式的保管方式来规避因天灾人祸之类的难以预料因素所造成的收藏品损毁风险。事实上,从收藏史的角度来看,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公家收藏所面临的集中性风险非常大,私人收藏所发挥的风险分散作用则不容小觑。
尊重和保护收藏者的收藏权益,培养和提高收藏者的文化意识,鼓励和支持收藏者的民间收藏,不仅是有效保护珍贵历史文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维护中国国家收藏安全的重要基础。
中国收藏界应摒弃 “只收不卖”的陈旧观点,接受“既收也卖”。“既收也卖”是藏品质量升级的客观结果,是优化藏品配置的宏观需要,是个人财富管理的自由选择。“既收也卖”实际上是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检验收藏品真伪乃至收藏家眼力的大好途径,符合收藏的经济规律,有利于优化整个收藏界的藏品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