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贫瘠的年代 我们更多的是感受了父母的慈爱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小时候,每到秋末冬初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常围坐在一起剥玉米。父亲用铁叉子把玉米棒隔行叉开,母亲和我,二弟便一人一个,双手握住玉米棒用力一扭,玉米粒便脱下来了。不一会儿,二弟打起瞌睡来,父亲便开始讲故事,《三滴血》,《屠夫状元》等戏剧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听到的,父亲讲得最多的还是《水浒传》中武松的系列故事,当然最精彩的莫过于"武松打虎"这一节。我们听了一遍又一遍还嫌不够,父亲也就不厌其烦地讲给我们听。两岁的三弟有时没瞌睡,也从床上爬起来听父亲讲故事。三兄弟中我是老大,为了听父亲讲故事,每晚都认真剥玉米,二弟淘气有时不情愿继续剥,母亲便说“高高山上一堆灰,弟兄三个坐一堆,老大放了个嗤溜屁,溅了老二一脸灰,不是老三跑的快,险乎吃了屁的亏",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二弟笑过之后意识到是说他不好,便撅起了嘴不干了,父亲马上哄他说,不是灰,是白面,谁干得好就给谁吃,二弟听了马上又高兴起来,拿起玉米棒飞快地剥起来。
父亲讲故事象说评书一样,有时讲到关键时候(也是我们不断打哈欠的时候)不讲了,二弟便一个劲催他讲,父亲便说"明儿黑了再讲,你哥明早还上学呢"。遇上星期六,为了多剥些玉米,父亲却在我们打瞌睡时讲一些"傻女婿坐席"一类的故事,逗得我们笑声不断,当然父亲讲得最多的是历史故事,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唯独设有《红楼梦》,待我看了四大名著之后,才明白是由于当时我们年龄小,不宜听男女爱情之类的故事。母亲没念过书,不会讲故事,但母亲却在父亲讲故事的间隙说了许多歌谣,增添了不少乐趣,诸如“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早),上树树,逮鸟鸟,扑楞椤,都飞了,把个瞎猫气死了”,“月亮光,照四方,我和哥哥去站岗,系上黄皮带,背上小木枪,要把日本鬼子都杀光",还有一则歌谣影射了当时的中美关系,赞扬了陕西小吃凉皮:“玻璃窗子玻璃门,里边坐了美国人,美国人,大鼻子,想吃中国的面皮子,辣子呛了一鼻子,他到河里洗鼻子,青蛙蹬了他一蹄子",为了教我们学习,母亲还把父亲编的"1象铅笔能写字,2象鸭子水上漂,3象耳朵能听话,4象红旗迎风摆,5象秤钩能买莱,6象豆芽人人爱,7象镰刀能割草,8象麻花拐子绕,9象汽球圆又圆,10象杆杆滚铁环"等许多歌谣教给我们,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那些寒冷的冬夜,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听着父母给我们讲故事,念歌谣,幼小的心灵得到知识的启蒙和薰陶,当然,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很贫瘠的年代,我们更多的是感受了父母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暖。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