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其实是在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结束了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前天晚上,临睡前,看到微信上女儿发来一张截屏,她的好友转发了一篇文章后,感慨,“幼儿园老师会折很可爱的小蟋蟀奖励给安静午睡的小朋友,我装过好多次都被识破了,只得到寥寥几次。”我女儿的留言是“我只记得当年午睡的时候总是要起来上厕所幼儿园老师都没办法了”。
他俩是幼儿园同班,初中同班,高中同校,毕业后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何以发此感慨?才二十出头的孩子们怎么开始集体怀旧,想起自己的幼儿园时代了?
当时都快十二点了,睡眼矇眬的我甚至都没有那篇文章的标题。
昨天,一早起来,打开手机发现被这个标题《孩子身上这14个迹象,意味着TA可能正在被老师“霸凌”》刷屏了,伴以种种幼儿园虐童视频,各大公众号的各种观念,大家都出离愤怒了。
很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作家丁天写的《幼儿园》,写的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一起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疏忽,某些时间节点的阴差阳错,最后一个孩子被遗忘在幼儿园致死事件。
当时看得我全身发冷。
而这些推搡孩子,摔孩子书包,强喂芥末,冷水冲洗,放窗台上恐吓,拿针刺扎小孩的视频,看得我也是全身发冷。因为更真实,所以更刺痛。
这些暴行,虽不致死,但有些心理阴影可能要与那些孩子相伴终生,以某种微妙的方式左右他们的人生走向。
打着教育的名义对幼小者施虐,这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这些人其实都是心理上有问题的人,根本不适合当老师,更何况是幼儿园老师。
总是慢一拍的我,今天来写写这个,我记忆中的幼儿园往事,以及现在的思考。

当时因为孩子爸爸在外地,我在上班,便想提前半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入园前是要体检的,我带着女儿去省妇幼做体检,我记得当时是骑着一辆踏板摩托车,女儿站在踏板上,脑袋刚及我的胸,看着自己双臂之间那个小小的孩子,就像一个袋鼠妈妈看着自己袋囊里的小袋鼠,有些怜爱和不舍,我想,真的就要把她送到幼儿园去了吗?
当时我在《心理辅导》杂志做编辑,作者中有一位很资深的我很敬佩的心理医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孩子的童年其实在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结束了。
于是,我在省妇幼的门口调转车头,半路折返了。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后来发现,女儿班上有提前入园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比其他孩子差好多,家长来接孩子时,老师会跟家长以提醒的方式强调孩子的欠佳表现与自己的特别付出。这很正常,老师为他得付出了更多力心照顾,久而久之也会不爽。家长一脸陪笑,但我觉得,更苦的应该是孩子,只是孩子不会说出来而已。
也许是因为这个半路折返的经历,女儿反而对于上幼儿园更向往。半年后,她近三岁半,送她去上幼儿园时平稳过渡,她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哭,闹,很快适应。
我每天早上上班时把她送到幼儿园,再去赶公司的班车。幼儿园离家不远,十分钟的路程是我们母女的幸福小时光,一路上边走边聊,早上的阳光把两个人的身影拉长,她背着小小的书包,蹦蹦跳跳地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很开心。
到了幼儿园,进了自己的班级,老师会过来打招呼,帮她取下背上的书包,她去挂在属于自己的架子上,然后就跟我挥手道再见,然后自己去拿小板凳过来,早来的同学三三五五地围坐在桌子边上,她很快融入她们。
我发现,在孩子进入教室的那一刻,身上就有了一种不同于在路上,在家里,在父母身边的气质。
她整个人收起来了一些,长大了一些。她知道,我得要遵守一些什么,幼儿园跟家里不一样,老师跟爸妈不一样。
此时我再想起那位心理医生的话时,不得不感叹,确实如此,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从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的。
不过,孩子迟早是要进入人群,进入社会的。并且,也只有在人群中,在社会上,我们才能发展自己,且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但进了幼儿园,就要接受一样的教育,一样的规则,一样的老师。游戏、学习、吃饭、从早8点到下午4点半,这中间会接受大量的信息,会有不一样的微妙的情绪情感反应,最后塑造出来的是不一样的个体。
基本上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奠定了他未来看世界的基调,所以,一个好的幼儿园,至关重要。
幸运的是,我们当时进的幼儿园是学校的附属幼儿园,里面的老师都是在这里工作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上的老老师,经验丰富,敬业爱岗,(在这里我不强调爱心这个词,因为,永远不要指望别人对自己的孩子有无条件的爱,这个标准太高了,甚至很多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做到。)所以作为家长的我真的很放心。
三年倏忽而过,孩子告别幼儿园,进了小学,再初中,高中,一路长大,有的时候,在路上遇到幼儿园的老师,会惊讶地彼此打招呼,看得出来,女儿对自己的幼儿园时代似乎并无缺憾——除了一点,她说,幼儿园的那些好玩的游乐设施都是在我离开之后修起来的。
要说女儿在幼儿园有什么不愉快的经历,也是有的。
女儿上了小学后,我发现女儿特别不愿意喝西红柿鸡蛋汤。我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
她说,在幼儿园里,老师给我打的汤里都有西红柿的蒂,我因为讨厌这个而讨厌这个汤。
那你把蒂吐出来,不吃啊。我说。
老师说不能浪费粮食,不能扔,所以我就把蒂也吃了,很难吃的。
我宁愿相信这些汤是随机发放的,不巧女儿分到的都是有西红柿蒂的汤。
她说,可是好几次都是这样的。
所以,她的那一份讨厌就此埋下,延续到现在。
另外,还有一些其实是作为共性存在的不足之处。
每次放学回来,我问她,宝宝今天在幼儿园玩了些什么呀。她就拖长了声音说,吃饭、睡觉、拉尿。
她不说玩游戏,不说做操听故事,也不说那些户外活动,而强调这三点,原因大概就在于,在这三件事上,幼儿园老师表现得最为紧张最为严厉最强调孩子们要听话,老师的提醒强化了孩子们的记忆,所以女儿就更记得这三件事。
一个不会吃饭需要喂饭,或者是磨磨蹭蹭吃得太慢的,或者是吃得不熟练洒了一地一身的孩子,是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的。
午睡时间,是幼儿园最安静的时候,也是老师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一个不好好睡觉的孩子,会让老师得不到休息,也影响别的孩子的休息。所以一定要乖乖地睡。睡觉乖的孩子得奖励,不乖的孩子就得不到,正是女儿的发小在朋友圈吐槽的点。
有的小孩就是天生精力旺盛,并不是那么渴睡。于是,午睡时间于他就是一段难捱的时光。
在幼儿园的午睡时间,我相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装睡。
成年后,我们常常说,不要试图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我要说,为什么有那么装睡的人,因为他们在幼儿园时代就开始学习装睡。
至于拉尿这件事,如果家长没有及早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刚入园的孩子是需要老师的帮助的,尤其是拉大便的时候。而且孩子的自控能力尚差,有的时候尿裤子都有可能,如果不在幼儿园备有裤子,孩子就得穿一下午的湿裤子,或者,别的孩子在外面玩,你的孩子偎着被子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等裤子干。那也是一种特别的况味,因为自己似乎是被遗弃了。
另外,每次幼儿园放学后,只要天气好,女儿会在园里的那些游乐设施上玩好久才愿意回家。
问她,白天没在这里玩吗?
她说玩得好少。
细想也是,因为户外活动需要更多的照看,万一摔着了磕着了,老师不好给家长交待。不如就让这些孩子在教室里乖乖地坐着,听听故事,做做室内小游戏,安全得多。
对于幼儿的成长发育来说,阳光、新鲜空气、自由活动、游戏何等重要,但是在老师眼里,安全更重要。
还有,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得到平等对待。
某次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最后环节是老师给大家分发礼物,一开始孩子们是排着队的,到后来队伍就散了,这时小孩的性格就呈现出来了,有的孩子挤在前面,伸着手,抢着找老师要,有的孩子就退缩在站在一边,静静地等着老师派发。
那天,我亲眼看到一个小孩看着前面的同学兴高采烈地拿着玩具走开了,他还是两手空空,眼巴巴地看着老师,老师正忙着,一直没看到他。我于心不忍,想去提醒老师给这个孩子玩具,好在这时一个别班的老师过来了,递给那孩子一个玩具,他就拿着玩具默默地走开了。
那孩子脸上的怯懦有些刺痛我。
而我也不能责怪那位老师,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在那一刻,她真的就没有看到那个孩子,忽视了他的存在。
而给每个孩子平等的爱,这何其重要。
好友向北一直从事幼教事业,她的侄女在新加坡的一家幼儿园工作,她俩常常就两地幼教的差异进行交流。
侄女有一天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班上所有孩子画的画都要贴在一个大黑板上展示,但不巧的是,有两幅画怎么也放不下了。怎么办?如果这两个孩子的画不能放在黑板上,那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后来,老师们就想了种种方案——
另外加一个小黑板把这两幅画放在上面,还是觉得不好,总归是有打入另册的感觉,不好。将之前的画,重叠画的边,挤一挤,所有的画都能放到一起,但是影响了每一幅画的完整和美感,也不好。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和孩子们商量,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也习得这样的自信:每个人都同样重要。
最后的结果是,另外单独做了两个小黑板,把两幅画一左一右地挂在大黑板的两边,对称,平衡,美观。大家都觉得这样最好,皆大欢喜。
看上去只是一个挂画的问题,但其实,这就是教育,而且是最实用最深刻的人性化的教育。
所以,我也一直记得这个故事。
但愿这样的故事,能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