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跪 跪出的是仁智礼仪信 中华之传承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磕头,对于礼仪之邦,古老文明的中国人而言,可以说是最高最重的礼节。特别对男人更是如此,因为“男儿膝下有黄金”。民间有这么一句话足以证明此礼节的重要性,那即是: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
我们这一带过年拜节,最主要的一项礼仪就是磕头。说到磕头,有着诸多的规矩和讲究,据我所知,大概有以下几种:初一磕本家族,初二磕姥娘家,初三磕亲戚家,初四磕岳丈家。在许多地方,只给长辈磕,我们这里只要平辈比自己年长,也在必磕之列。未婚之前不磕,女人回娘家不磕,家有丧事三年不磕,过了初五基本上就不再磕,男子结婚当年外出拜年不磕空头……
相传磕头起源于东汉以前,因为那时候没有座椅,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唯一区别贵族与平民身份的是看有无坐垫。当时人们坐在地上,为的是方便站立起来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湿还有寒气入侵,就喜欢两膝着地,屁股坐在自己两腿和脚跟上,有长辈到来时,就由跪坐变成引身而起,只有小腿着地,也就是跪姿,俯身曲背双手撑地表示尊敬,后逐渐发展完善,就成了现在的宗磕头礼仪了。到了晚清,这种礼节才开始正式流行了起来。

过年磕头的作用和重要性极大极深,其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它包含着民间、亲情之间许多不成文的文化内涵和潜规则。我们此地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一年之中可以不见面,可以不来往,但过年这个头必须要磕。不管平常有什么矛盾和过节,只要头一磕,就会烟消云散,皆大欢喜。否则,就极有可能面临着“断交”、“断亲”的严重危险。
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大概是三、四点钟的时候(因六七十年很少有计时钟表),大人们就陆继地起床了,收拾好自己的屋子后,就开始例行磕头之礼了。因出于新鲜好奇,我从几岁开始每年就撵着父母去看热闹。先从自己的父母磕起,然后才走出去逐户、按辈分、岁数给家族人磕头。等全部磕完,天才放亮,一圈下来,少说也要两个钟头。
我最喜欢看的是全家族人给奶奶磕头。由于奶奶辈分高,年纪大,每年可以说是全族人的大聚会。几十口子人一下涌进院子里,说的,笑的,闹的,叽叽喳喳,闹闹哄哄,煞是壮观。奶奶三间屋地根本着不下,因此屋内屋外黑压压的全是人。随着前面领头的一声拉长音调高喊“给xxxx磕头了!”忽喇喇跪下一大片。后边未能进到屋里的,个别人偷懒耍猾,只是弯弯腰,弓弓腿就算是功成告退了。当人群散尽后,我就告诉奶奶说“xxx没有给您跪地下。”她老人家听后总是哈哈一笑说:“跪不跪吧,只要来了就行了!”

过年磕头,看似十分简单的一个动作,但真要做起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我结婚后,有限的两次回老家过年,在拜节磕头这件事上曾受到不小的难为。初次磕头时,由于难为情,进门后不好意思立即跪下,坐在椅子上聊起了天,当实在捱不过时,站起来往地下跪的一瞬间,感到好像是在干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尴尬中连说话都变了音,走了调。
时至今日,我们当地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的礼节。有人提出,这是一种封建礼教,应该进行改革予以废除。但我却与之相悖:虽说这种礼仪看似不太雅观文明,但恰恰从中可以领悟到它古老文明的精髓和内涵。
这一跪,跪出的是仁智礼仪信;这一跪,跪出的是父母之恩,长辈之德,后代之秀;这一跪,跪出的是人间之爱,亲戚之情;这一跪,跪出的是自身之楷模,中华之传承!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