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陪你走过这一段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我是为你好,长大后你就明白了”!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非常熟悉?

是的,我们应该都熟悉,这样的话,小时候,我们经常听。父亲打了我们,“打你是为你好,长大后你就明白了”;母亲骂我们,“骂你是为你好,长大后你就明白了”;老师用教鞭敲我们,“教你是为你好,长大后你就明白了”。

现在的你明白了吗?未必。

在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在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在孩子一错再错的时候,在孩子顶嘴冲撞的时候;最重要的,在我们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祭出两件不二法宝:“打”和“骂”。

打完,骂完,看着一脸委屈、可怜兮兮、非常无助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内心里又非常觉得不忍?然后忍不住说一句:
“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长大后你就明白了!”

历史就这样来了一个循环。

长大后,我们没有明白;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估计也不会明白;我们的教育方式就这样一代一代循环。

家庭教育的一般模式:安排孩子的所有生活学习,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见或者做的不够好,那么就苦口婆心(啰啰嗦嗦)的教训,这时候如果效果不尽如人意,怒火中烧,骂一顿自然不可避免,若是继续置若罔闻呢?自然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打一顿。

“打”和“骂”还有“喋喋不休的唠叨”以及“替他安排一切的指导”,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圣经和不二法则。在祭出这四大法宝之后都会加一句:“我是为你好,你以后会明白”。

许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我们的认知是正确的道理。

我自诩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几乎不动手打孩子,用“几乎”两字是因为也打过孩子。

那时候我们工作忙,孩子还在读初一,就请了一个保姆阿姨,扫地、烧中餐。有一天,大约是孩子在学校遇到烦心事,中午吃饭胃口不好,保姆阿姨心疼他,多问了几句,多添了几勺子菜,这孩子一推筷子说了一句很“冲”的话。

我当时的教育原则就是:孩子可以犯错,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不能道德有问题。而这种看不起保姆身份的行为是我绝不能忍受的恶习。我自然需要他向阿姨道歉,他自然就僵持,我毫不客气地打了他一巴掌,他在满脸委屈中含泪向保姆道歉。

当然,我事后也没说“你以后会明白”,我觉得这是我坚持的做人原则,我就需要他也这样从心底牢记。

然而,事实说明我的认知出现问题。事后不久,有一天,我提前下班,居然看见他和保姆并排一起在街上走路,说说笑笑地,明显很亲热。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孩子骨子里面绝对没有歧视保姆身份的问题,如果有,以他这个脾气绝对不会在大街上一同走路。

问题在那?在我,我用我的思维认定他对保姆的不尊重是因为身份问题,而实际上,在乎身份其实是作为大人的我。他骨子里面就没有看不起保姆职业这一说法,我执念了。

那一瞬间,我醍醐灌顶。
我们以为的为他好,只不过是自己觉得的好。

一代人焦虑一代人,总觉得下一代有问题。

70后觉得80后是垮掉的一代,80后喊90后是脑残的一代,90后称呼00后宠坏的一代。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离开父母的高压教育,孩子会走上邪路。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没有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更加杰出或者更加不堪。

这话是正确的论断,但是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总会用我们的观点和理念去指导、教育、改变我们的孩子。

而所有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即便这样的想法被后来残酷的现实粉碎,但是并不能掩盖我们最初的想法。

这当然没有错,错在我们此后的执念上,我们以为我们的认知方向和道路就是正确。我们希望他们向这个方向前进,“学习认真”、“懂事听话”、“聪明活波”、“文明礼貌”……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世界的多样性,就预示着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自我,他和别人不一样,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品行。这样的不一样必定和父母心中理想的孩子有很大差别,于是一个名称横空出世: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你我看见这段话是不是有点熟悉,身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都在孩子面前说过其中的某几句?

追求完美是人的本性,谁都这样。我们找老公何尝不希望他长的帅气、性格温柔、待人体贴、出人头地、事业有成、情感专一,想想是可以,找不找得到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可以选择的事情。

但是、孩子生出来,你没得选择。高矮胖瘦你没得选择、其实成龙成凤你也没得选择。你即便穷尽所有精力,他也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成为马云。爱因斯坦也好、马云也罢,他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那种你注定成不了的人。

有些事,努力是必须的途径,但不是所有事都可以靠努力就能成功。有时候,给一个目标去拼命,还不如关注一个过程,至于结果,其实无需在乎。

与其让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还不如自己变成王健林,让孩子成为王思聪。当然,你也成不了王健林,他也不必成为王思聪。至少,你家孩子还没变成限制消费人。

长大后,我们明白了啥?想想,好像还真没明白。

课外书曾经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一株大毒草”,没少被家长和老师撕过、没收过,也打过、骂过、罚站过,可是那些在被窝里面打着手电筒看的没日没夜的孩子如今都混的风生水起。

网络游戏也曾经是“洪水猛兽”,又是说成瘾又说会是精神病,被打的孩子比比皆是,被极端禁闭的不在少数。结果,玩游戏的孩子没疯,家长变成神经病的还真有一批。现在呢?这叫电子竞技,体育运动。大学都开成了专业,马上进入奥运会。

早恋曾经是“坏孩子”的代表词,一到青春期的父母一个个高度戒备,哪个女孩子的爸爸妈妈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盯梢、跟踪、察言观色、偷看笔记、侧面打听,几年时间都一个个成了克格勃。真要是早恋了,那家庭转眼就好像天翻地覆,各种招式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一句话都会归结到“我是为你好,长大后你就会明白”。但是等孩子长大后,明白的不是孩子,是父母:“天啊,怎么还不晓得谈恋爱?”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担心有太多的理由:“不懂事”、“不能分辨是非”、“到时候后悔就晚了”、“子不教父之过”……

“最好的生活,就是活在当下”。

我们自己告诫自己要活出精彩,却让孩子期待未来;我们让孩子长大后明白,却自己都不曾明白未来会怎样。

日本小说家野坂昭写到: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萤火虫之墓》 )生活中,许多鲜活的心伤事件印证了这一段话,然而却悔之晚矣。

不要让孩子长大后才明白,让他现在就知道:
我们爱你,共同陪你走过这一段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无论这时光是短还是长。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