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那远去的岁月 找寻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或小画书。是我们50后、60后的最爱。小时候如能偶得一本小画书,便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有关连环画的故事和记忆数不胜数。
那时的连环画,多为64开本,豆腐块大小,印刷数量有限,除了封面是彩色的,书的内页画面均为黑白。非常简洁朴素,但却十分生动传神。现在看来,画的技法以白描为主,也有少量画书以素描和版画技法创作画稿。书的价格比较便宜,少的几分、一毛多钱一本,贵的也不过两、三角钱一本。这和当时单位食堂的中餐菜价差不多。由于经济贫困及交通闭塞等因素,农村孩子几乎很难觅得画书的踪影。如有哪位小伙伴偶得一本,便争相借阅,有的不惜拿来心爱的自制玩具弹弓和有限的南瓜子等零食之类,用来进行交换画书翻看。甚至有为借阅画书而产生矛盾和纠纷的。真可谓:物以稀为贵。
在我的记忆中,画书多以战争题材和英雄人物为主。基本与当时的黑白电影相对应。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鸡毛信》《列宁在十月》《黄继光》《邱少云》《两个小八路》……等等

有一年放暑假,我到父亲工作的县城,在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崭新的《小兵张嘎》,彩色封面是嘎子手握木制的驳壳枪,半个身体藏在芦苇里,机警而坚定的眼睛目视前方,北方男孩标准的嘎子头,几乎剃光的大圆脑袋上留有一小撮火炬般的头发,表现了小英雄的机智、勇敢和不屈的精神。伴着油墨书香,我一口气全部看完了。我在书中认识了嘎子、老钟叔、钱队长、老罗叔及胖翻译官等等……(那时是文革中期,崔嵬等大导演受到冲击,《小兵张嘎》等电影还未解禁)。我在书中还认识了手榴弹、驳壳枪、冲锋枪、重机枪等兵器,尤其是嘎子的那只由老钟叔亲手用木头削制的驳壳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书上的情节就是嘎子用这只木制手枪,以假乱真,在一次埋伏阻击战中,勇夺胖翻译的真手枪并光荣负伤。不久后,家里来木匠制家具,我请师傅按小画书的样子,用边角料仿制了一把嘎子枪,令小伙伴们羡慕不已。这本画书和木制的小手枪,在我的同学伙伴之间借阅和把玩,到后来,封面没了,书页卷啦,小手枪赠送给了一个亲戚家的小孩。但这段记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深处。
优秀的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优秀的作品确实能够给人力量。我们小时候常听的一句话是:“苦不苦,想想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那些连环画上的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面容和事迹,像电影画面一样,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我陪本家的一个族叔,步行三十华里到父亲的工作单位办事,道路崎岖,过河、翻山,穿越沙漠,多为羊肠小道,一路上又累又饿,几乎难以坚持走下去了,此时我想起了连环画《南征北战》封面上挥动手枪,振臂高呼,所向披靡的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姿,顿时心中有了一股精神的力量,借此力量,我顺利地坚持到达了目的地。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革命如此,生活亦然。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连环画的版本和销量逐步增多,装帧也越来越考究。彩色的、黑白的、水墨的,开本大的、书页厚的……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由于电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读图时代,现在已很少有人再去看老连环画了。几年前我到历史文化名镇三河旅游,见一卖工艺品的小店,有老版新印的连环画待售,我一口气买了十多本,后来我只要外出旅游,有机会都要淘几本这样的旧版新印的老连环画。它们像是我少年时代的发小,久别重逢,有意外的惊喜。这些连环画中的经典,既有刘继卣、贺友直、顾秉鑫等名家的力作,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集体创作,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是:大家争当无名英雄。许多优秀的画家兢兢业业地创作,流汗流血,连名字都未留下来,但历史是会永远记住这些文化功臣的,因为他们留下了不朽的经典,鼓舞了几代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价值。由于少年时代的连环画情结未了,我抽空试着临摹了几幅,以纪念那远去的岁月,找寻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