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情是复杂的 尤其是游子与祖国母亲之间的感情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几十年的海外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当年背着行囊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就觉得归途遥遥无期,而面对年迈心恋故乡的时候,三叔时时地处一种忧虑之中。思念祖国情绪便油然浮起。

我是通过父辈知道三叔的。三叔出生于客家山区一个小郎中家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求生存,16岁随祖父远走他乡,漂泊海外。祖父到印尼继祖行医,收入微薄,生活艰辛,困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三叔未读完中学便担当起家庭重担,步入社会谋生,在“济世药行”当伙记,起早摸黑,后来以医学为业谋求发展,18岁开始学制药及切脉,熟背师傅祖传药歌:“桃仁苏木月季花,延胡莪术益母草;泽兰郁金刘寄奴,红花牛膝仙鹤草;王不留行鸡血藤,姜黄乳香五灵脂,三七蒲黄自然铜;薯莨水蛭两面针,竹节人参水龙骨;铺地蜈蚣路路通。”

这些药在活血、止血、化瘀、化脓抑制肿疮等方面,都有相当不错,并在三叔医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他告诉患者:“中医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全世界,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是我作为炎黄子孙神圣职责。”

身居异国的三叔,在师傅言传身教熏陶下,弘扬国粹,创办了一间中医医药馆,为当地华侨和居民保健治病,每每看到病人忧郁而来,尽兴而归,心里乐滋滋的。高尚的医德,精湛医术,不断赢得印尼各地病人慕名而来,专程赶往“中医医馆”治病,三叔医术饮誉南洋。

光阴似箭,眨眼间,三叔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家乡。家的味道,多么亲切,多么令人依恋,于是他萌发回国的念想。由于“文革”混乱,他失去回国安居家乡的机会。坎坷的经历和辛酸的磨难,使三叔形成了乐观精神和宽厚仁慈的性格,他坚信中华大地珍藏着他的梦想和心愿。

在印尼,由于缺少中医师,三叔一方面诊病,一方面开中医中药培训班,为当地培训医师药师,此举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拥护。他教授的中医速成班包括切脉、舌诊、方剂、跌打骨伤及中药食疗课程,目的是把中医药发扬光大。平时,他一边料理着自己的“医馆”业务,一边应付着日常繁杂的侨社工作。医务工作和侨务工作,成为他生命中的两个支点。他称自己如同祖国“两个文明一起抓”。尽管医务工作很繁忙,但对侨务工作从没耽误过,这是其“快乐人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侨领的三叔,常常淳淳教诲亲人及子孙,为祖国为家乡献爱心,做善事。儿孙们弘扬了他倡导的勤俭、诚实、仁厚的家风,个个成才,立业社会之中。子孙同心,修校舍,建学堂。铺村道、架桥梁、修祖屋、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扶贫济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三叔终于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乡——梅县定居。他待人处事倍受亲朋叔侄称赞。他虽无资深学历,但其待人真诚,讲话直率,语言质朴、分析中肯,极富人生哲理;他性格随和,乐观豁达,热情好客,老少同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慈善老人。父老乡亲喜欢与他谈叙聊天,村中男女老幼,凡有矛盾,难题困难,均来向他讨教和求助,他们怀着闷闷不乐的心情而来,带着丝丝笑意离去。在三叔的养老公寓里,人们在和悦气氛中,谈论国事,交流社会上各种新闻、信息,感受祥和与欢乐,精神生活显得格外充实。在乡亲们的印象中,他是个极富慈善的长者。

由于粤东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山区村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时有出现,假医假药,神棍巫婆乘机沉渣泛起,使群众深受其害,三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是他与印尼侨社联系,筹办“合作医疗基金会”。同时,他拿出自己的“养老金”,热心捐赠当地医院,建起了七层高的“住院综合大楼”,为山区群众防病、治病提供了一个现代化设施和方便的场所。家乡人民深情地赞颂:“梅江水深不及三叔爱乡情深”。

如今已近期颐之年的寿星三叔称,他的根在中国。他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荣归故里是矢志不渝的目标,造福桑梓是我的本份。”

我知道,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尤其是游子与祖国母亲之间的感情。尽管三叔从心里承认,思念那是一个梦,是一个辛酸的梦,可他永远不想忘记,不能忘记,不会忘记。于是,就像在梦中,三叔终于又一次深情地喊出:祖国!思念的儿子又回到您的怀抱。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