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 我们才能过上安逸的幸福生活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我是1975年7月份参加工作的,回顾我们家经历过五次房屋的变迁,看得出是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给我家带来的变化。

第一次1971年住的是土砖布瓦房,叫明三暗六。三代八口人就这么挤着住,堂屋门旮旯还要搭个鸡窝,灶屋后面围了个猪圈养猪,每间房一个小便桶,春天潮湿,夏天味道难闻,冬天穿堂风特冷。那个时候各家各户都是这种土砖房,没有水泥地坪,没有红砖机瓦,没有钢筋门窗。我读高中的时候是走读生,回到家里吃完晚饭就睡在小队保管屋看稻场,守仓库,全年72个工分。1981年1月2日我是在这栋房子里结婚办喜事的。

第二次是1981年底,在省吃俭用的基础上,盖了两列新房,但还是平房。屋顶是机瓦,外墙是红砖,担墙是土砖,当时挑屋基、拉灰沙、做小工都是家里人一齐上。买桁条树是在很远的一个乡镇,从山里拉回来的。赶时髦就是用水泥抹地坪,三个房间的窗户用了21根钢筋条做防盗网,左邻右舍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在这个房子里喜添了我的两个孩子,四口之家,其乐融融。

我爱人那时在农村,我也是真正的“半边户”。1983年3月18日,和所有农户一样,与大队管委会签订了三渡公社包干责任制合同书,承包田地1.792亩,其中水田0.682亩,旱地1.11亩。每年上交大队45.97元,派购上交国家公粮96斤,皮棉111斤,油脂20斤,猪0.3头,蛋8斤。几户共养一头耕牛,作价上交小队44.75元。从浸谷籽下秧,到收割挑回脱粒;从打棉花钵移裁大田,到棉锄七到白如银,摘花收花忙不停。从犁耙糙平整,到牵牛赶石磙。样样农活都在干中学,学中干,虽说没有靠种田赚钱,但也能落得个吃穿不愁。如此包干到户,既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种田的积极性,又发挥了社员种什么,不种什么的主观能动性,再也不用队长喊开工,做活稀拉松,出工不出力,啥事大窝工。1988年爱人就随我在蕲州镇做临时工去了。

第三次是1992年3月份,单位将住公房的人,作价变卖各人,前提是先交钱先选房,后交钱后选房。记得当时经济条件好的人,他们是兜里装着钱,半夜在单位计财科窗户外排队,我那时忙着找银行的一位朋友贷款,回来的时候快到中午下班了才办完买房手续,总算将我和另一位同事共住的两室一厅63.45平方米的房子买下来了。后来为了急于还款给银行,将老家的两列房子作价6000元卖给了我哥。也算是缓了我燃眉之急。这套房子虽然不宽敞,它的优势是在县城里,一家人有个落脚点,孩子读书还是方便的,我父亲看到这个房子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不赞成是房子太小,不反对毕竟是县城。前前后后住了12年,还是卖给了别人。

第四次是在2002年,单位领导为了关心干部职工的住房困难,在单位附近居委会买了一块荒坡地,大约10亩。由各人自愿报名,自觉交钱,自主选房,单位牵头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办证。按24户规划建房,分厅式和复式两种,我报名选择的是厅式结构,到2004年底,全家终于搬进了单家独院,梦寐以求的楼房,这是全家四口人共同努力,期盼已久的结果。走6分钟的路就到了人民广场,10分钟就进了火车站,进出四通八达,白天繁华,夜晚安静,是个休闲养老的好地方。

2005年6月份,儿子大学毕业在杭州工作,东奔西跑租了三处房子居住,2010年10月结婚后,与儿媳一起靠人才引进的入户条件,落户杭州。第五次是在2012年的8月份,我和儿子一起看中了江干区一个在建小区,购买了一套三居室商品房。在开发商的努力下,于2014年1月1日交给业主,经过半年的装修,终于在10月1日乔迁新居。

这次房子看起来面积是小了点,但是小区配套设施齐全。我把它归纳有十化:即花草树木达标化;休闲小道石板化;清洁卫生常亮化;景点造型美观化;安全防范科技化;车牌识别智能化;警示标语温馨化;健身场地多样化;门禁按铃可视化;服务管理人性化。

如今三代同堂,按照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做好各自的事情,也为这个家庭兴旺发达,添砖加瓦。这应该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才能过上安逸的幸福生活。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