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奔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我家门前有条河。

在屋东200米处,石臼漾水分三路。据说,以前有高人看风水,说石臼漾就是一个龙头的形状,东南和西北两条支流是龙头的两个龙角,而往西南从我家门前蜿蜒而过的是龙体,到西千亩荡出口的就是龙尾,从此,“青龙港”就成了这条河的大名。如果从航拍照片的角度欣赏,小河弯弯曲曲的形状还真非常形象。

在上世纪公路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江南水乡的众多河流就承担了水上交通的重任。青龙港也是如此,这条宽不过十来米的普通小河,却是栖真镇西南至马厍一带村民进出栖真的重要通道。

从我有了记忆开始,这条河就是附近村子进镇的交通要道。早起赶农活的乡亲,早已咿咿呀呀地摇着木船或水泥船,装着各式农具或满满一船的有机肥,宽大的草帽下一张张黑里透红的脸蛋上,毫不顾忌地堆满了皱纹,像久旱未雨的田地。摇着灵活小木船的,一般只需要一个人把橹就行了。一手握着橹绳,一手把着橹身,有节奏地一前一后摇摆,船儿飞快地向前驶去,在平静的河面划出一串轻松的音符。

那些三五吨的水泥船,有时就需要两个人合力。一人双手紧握橹绳,一人双手把着橹身,一前一后相互配合,速度自然比不上小木船,摇船的人也是气定神闲,嘴里叼着无嘴卷烟,优哉游哉地往前行进。前舱装着黑母猪,一看就知道要去乡里的配种站;挤着几十头仔猪的肯定是经纪人要送到外地仔猪市场;舱里装了鸡鸭鱼肉,糕点礼物,扎着醒目的红绸,又是哪个亲戚家有喜事要恭贺的;割草的、趟螺蛳的、抓小鱼的、卖水果的、挖河泥的...小河成了一个微型的交通世界。

到了缴公粮的日子,小河变得更加热闹非凡。附近的村民都集中出动。有的夫妻搭档,有的上阵父子兵,还有的几个邻居拼一船,齐刷刷地汇聚到这条小小的河中。

黑亮的菜籽,金灿灿的稻谷,散发着麦香味的大小麦,散装在船舱里,堆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金字塔。粜粮那几天,水上交通几乎要瘫痪,和现在城里的堵车场景一样,让人心焦。所有的船都挤在一块,满舱的想要赶紧挤到粮站完成缴粮任务,空船的想着赶紧回家,都被挤在河滩边无法动弹。有热心的村民上前指挥交通,大着嗓子,你让一让,他退一退,我往前一点,让出一条通道,小河又流畅了起来。

那时候,去嘉兴城里出行非常不易,基本都是靠船运送。记得母亲生妹妹时,年幼的我并不清楚事情经过,后来才知道肚子剧痛的母亲因为前置胎盘易大出血,小镇卫生所医生不敢接,嘱咐赶紧去嘉兴。当时父亲正好在外干活,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最后是邻居吕大姐和三姐借来一条小木船,把母亲安置在船舱。

随后,姐妹俩轮流摇船送母亲去城里医院。我木木地站在岸上,看着小船飞快地离开河埠头向前驶去。记得手里还紧紧捏着一个平时轻易吃不到的大白馒头,那是吕大姐怕我离开母亲哭闹而特意给买的。果真,有了这个白馒头,懵懵懂懂的我看着小船最后转过弯,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居然不哭也不闹。后来听母亲说,那天幸亏大姐和三姐拼命摇船,花了大半天时间把母亲送到医院,最终得以平安生产。

外婆家在三十公里外的东栅。八十年代初,栖真别说是公路了,就连宽一点的石子路都没有。去外婆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船。

从栖真镇到嘉兴市区的轮船航班,一天一个来回。最让我兴奋的是早早醒来,在晨曦初开的清晨,踩着草上的露珠来到小镇轮船码头。那时的客运轮船在我眼里那么高大威武,神气活现。等到汽笛几声长鸣,岸上的民居和村庄快速向后倒退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城南外婆家。

起了个大早的我,慢慢地靠在母亲肩头又睡着了。过了两个小时,在母亲的摇晃下醒来,发现已经到了嘉兴环城河的东门轮船码头。再接着走一个多小时路就到了外婆家。那时,每次到外婆家,基本都已是吃中饭的时间了。外婆总要张罗着说住几天再回去,来一趟不容易啊。

直到我上中学时,栖真到嘉兴城之间有了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那时这条路无异于天河一般,担当着栖真通往嘉兴市区的唯一一条交通要道的重任。每天上班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延绵不绝地行驶在这条窄窄的水泥路上。

进城卖菜的菜农,挑着一担担新鲜采摘的蔬菜,为了赶时间,咬着牙用两个肩膀轮流换着挑,也舍不得停下歇会。我也学会了骑自行车,吭哧吭哧地穿越整个嘉兴城,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外婆家。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总比坐轮船再走路可快多了。

后来小水泥路变成了石子铺就的乡村公路。虽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走在宽大的马路上,大家都遏制不住心中的兴奋。石子路崎岖不平,有时骑车还会摔倒。偶尔开过一辆汽车,那绝尘而去的样子在我眼里看起来真是酷极了。

九十年代中期,栖真终于通上了公交车。这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尤其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后,汽车上路有了一马平川、尽情飞扬的感觉。坐公交半小时就可以到城里,休闲购物,吃喝玩乐,方便快捷的交通给村民带来巨大的出行便利。

到城里换乘,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直达外婆家门口,感觉就像去镇上逛了一圈那么便捷。

后来家里买了一辆二手车。晚上心血来潮拉上家人,半小时之后就已经在外婆家喝茶了,她也不用张罗着给我们准备留宿的床铺。母亲说现在去外婆家就像随时去邻居家串了个门。

这些年来,农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区高楼林立,学校、医院、公园、影院、图书馆等配套设施齐全。走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马路上,恍若置身在城市一角,再也分不清哪是城区哪是农村。

家门前的小河越来越小了,以前的交通要道现在看来就像是一条不引人注目的大水沟。现在,再也看不到一艘艘满载着稻谷的船儿和一张张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的脸,在落日的余晖下慢慢靠岸的场景;也看不到络绎不绝的缴粮队伍的壮观景象;娶新娘子那披红挂绿的讨亲船也早换成了宝马和奔驰;晚上到村里放电影的“突突突”响的机动船也已经退休;小河变得冷清,每家的河埠头上也难见到人影了,唯有那河道保洁员还摇着一艘小小的水泥船,忠诚地行使着自己的职责,那咿咿呀呀的欸乃声成了陪伴小河最动听的音乐。

前几天,刚刚工作的儿子也提回了一辆新车。不知道坐在新车里的他,行驶在整洁宽畅的马路上,能否体会到我们这代人心中的真实感受,那就是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奔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