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山白鹭飞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春夏秋冬,四季如常。成群的白鹭,一大片,一大片的,带着历史的记忆,停栖在新时代的绿水之间、青山之上。

这青山,便是殳山。四季葱茏,绿树掩映,位于硖石北部。殳山与史山,合称双山。因史、殳两字,方言读音相近,故当地亦以方位称史山为东殳山,殳山为西殳山。

海昌街道双山村,因此得名。

几年前,双山村创建美丽乡村,邀我前去指导。实地察看,颇为惊羡。

双山,东近长水塘,南接双喜村,西邻双冯,北联秀洲。村口的农民休闲公园,标牌醒目,绿草如茵,曲径蜿蜒,大树林立。既有大气的胸怀,又有现代的风韵。

尤其是,北靠东殳山,包蕴着淳朴的民风,灵气毕显。据《硖川记》记载:殳山在(硖石)西山西北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为硖石左辅……《桐邑志》曰:殳山,因殳仙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趺坐而化。殳山,人文底蕴极为深厚。

我由村支书陪同,拾级登山。途径南宋嘉国公主墓,穿过红色长廊,盘旋而行。一路绿竹摇曳,樟树参天,疏影横斜,鸟音清脆,有时惊动树顶白鹭,鸟儿扑棱着翅膀向天空飞去。步行不远,便有流水声响,村支书说:这是今人复原的“小赤壁”。走近一看,瀑布凌空,飞流直下,好似无数白鹭直扑潭中。

春秋时,秦始皇曾在殳山驻兵,原有藏兵坞遗迹;宋代殳基在此得道,小山因此命名;贝琼曾在山上读书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贝琼,元末明初文学家。自幼聪颖慧悟,博通经史百家。

元末乱世,隐居民间以授课为生,一世生徒云集。适逢乱世,张士诚盘踞平江(苏州)为王,闻听贝琼声名,屡次邀请出山相助,而贝琼目睹战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直力拒而甘愿隐居不出。有诗为证:

病容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月雨昏昏。
野花作雪都辞树,溪水如云欲到门。
天夏元戎喧鼓似,试从田父牧鸡豚。
来青处土时相过,犹是平原旧子孙。

贝琼这《殳山隐居诗》,表明了他的心志,显露了他的气节,其境界,堪比白鹭之羽,圣洁、典雅而高贵。他隐居殳山,以鹭为伴,尽管是山寒月星无人声,夹道长松作风雨,但他乐在其中,潜心创作,一生著作甚丰:《中星考》、《清江稿》、《云间集》……光是《清江贝先生集》,就有诗文四十一卷。

其诗平易自然,温厚高秀,在明初诗坛卓然而立,朱彝尊称他的诗“足以领袖一时”;其文冲融和雅,从容不迫,一唱三叹,娓娓而谈,读之令人赏心悦目。正所谓“平易自然贝琼诗,温厚高秀领袖时。冲融和雅意从容,一唱三叹散文功。”

文人大都喜欢“桃花流水白鹭飞”。唐代张志和在西苕溪上垂钓,自得其乐;元末贝琼在殳山创作,忧国忧民。我想,要是贝琼生在当代,或许更可以大有作为!

据《重修浙江通志稿》和《嘉兴府志》记载,山上原有贝琼读书台、殳仙石、铜棺冢、洗药池、炼丹台、藏兵坞、一滴泉诸胜迹。

为了考证,今日我重游殳山。虽值初冬,翠竹樟树,仍是碧绿常青。到得南麓,便是“史山寺”。“史山寺”,始建于宋代,时称“神官祠”,也称“显灵庙”。明代改称“潮音院”。

清代,称“史山寺”,此名沿袭至今。寺院曾在抗战期间被日寇所毁,2005年重建,如今正好在修建正门,同时新建印顺法师纪念堂。为了寻觅古迹,我从边门而入,穿过绿树成荫的寺院内园,拾级80余级台阶,进到大雄宝殿门前。

殿东有一古井,为海宁境内海拔最高,令人称奇的是:古井历经千年,永不干涸,至今寺僧还在饮用。我揭开盖子,只见井水清澈透明,仙气升腾。古井深冷碧藓绕,清芹白石暗箫箫。怪耒水时浓如酒,曾被仙翁洗药苗。山石之中,并无其他水源,也不知此水从何而来?

走到大殿西边,这里有个水池,中间有一石臼,臼中长满金钱草,池中满是细叶子浮萍,我俯身伸手一点,原来下面是清亮亮的水。我原想:或许这就是洗药池?但又觉不对,因据史书记载,史山上的洗药池,池长七八米,宽5.36米,池中有一石龟,龟上刻诗:其中有“圣水能疗疾,遗药在水中。”因此,这池定然不是古时药池。

站在大殿之外,远眺四周,全由樟树环抱。此时,虽有古迹不再的遗憾,但最惦记的,还是那殳山白鹭。

试问看门人,他说:白鹭日间外出觅食,一到傍晚,便有大批鹭鸟栖息此山,这时树冠摇曳,“呱呱”鸣叫,整个林子会变成一片雪白。村民走过,鸟儿不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种气势,怎一个“壮观”了得!

不久前,故乡丁桥成立乡贤会。我突然看见几只白鹭在稻田里觅食。或许,它们就是在傍晚飞回殳山夜宿的吧?

殳山白鹭飞,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然而,目前的海宁,处处好生态,时时皆美景。白鹭鸟啊,你是否也可以随处夜宿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