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文明的火把越烧越旺能照亮遵义照亮全中国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最近,由于工作的繁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心情比较焦虑,烦躁。好想去大自然走走,让我这颗快破碎的心能在大自然中得到一次彻底的修复,如果能像野人那样放荡不羁最好。于是,我想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去处——岩灰洞。

岩灰洞,一个古老而又熟悉的名字,它位于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槐子水库旁柴山冈南半坡上。它是古人类化石的发祥地之一,且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20~29万年这一阶段环节无人类化石发现的空白。正因为这样,我更应该去探访它。

正值隆冬时节,寒冷的上苍开恩,居然放晴了,外面天气有点暖和,这一天又恰逢周末,我便携妻子和儿子一起去岩灰洞游玩,我这提议得到妻子和儿子的双手赞成。

中午12点,我们一家三口便从县城驱车出发。在车上,我们无话不说,一路上有说有笑,好像风儿也懂我们愉悦的心,车轮儿也解我们的激动的情,呼呼地欢笑着,我大约开了40分钟的车,就来到了岩灰洞的入口处,是个偏僻的小村庄。

我叫她们母子俩先下车, 等她们下完车后,我再把车停泊到一户人家门前的坝子,然后,我们便沿着一条铺满石子的马路前行,大约走了20分钟,来到了一户人家,眼前忽然没有了路,该怎么办呢?正好从房门口出来一位大叔,我便上前去问:“大叔,您好!岩灰洞怎么走?”他便告诉我:“从前面那家坝子走过去,再往后走,便有一条窄的新打的水泥路。一直住前走就到了”。

我们走到房屋后面,眼前真有一条窄窄的水泥路,真有南宋诗人陆放翁游山西村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眼前豁然开朗,我们踏上水泥路,慢悠悠地向岩灰洞遗址走去。环顾四周,我们望见了几棵板栗树,望见了几丘水田,望见了对面远处飞飏的的青烟,望见了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切显得那样静谧,那样和谐,又那样幽雅,幺儿的一声:“爸爸,还有多远?”惊飞了水田里的白鹅,嘎――嘎――地叫着不停,好像在给我们打招呼:欢迎光临!随着鸭也呷呷呷地叫了起来,原本阒如庙堂没有一丝回响的荒郊野岭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近了!近了!”妻子说,“岩灰洞就在前面。”沿着蜿蜒的窄窄的水泥路,绕过陡峭的石壁,我们到了柴山冈的脚下,抬头往上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洞身,洞身又像一位年迈、沧桑又慈祥的母亲斜躺着。这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好想对她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洞口处立有一块镌刻着“遗址岩灰洞”的石碑。洞口的形状真像一个喇叭,宽约1.8米,高约3米,洞穴并不大,进2.5米处有一大厅,约80平方米,可以坐一两百人。洞穴就像一个小巧玲珑的摇篮,孕育着“桐梓人”的儿女。20万前的今天,岩灰洞里定是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的景象。“桐梓人”的生命在这里繁衍,在这里成长。如今的岩灰洞尚未开发,纯属天然形成。仍保持着原始社会的本色――自然的岩灰洞,岩灰洞的自然。此乃桐梓人之万幸。

里面空荡荡的。空得只剩下钙石块和灰土。我连忙捡起了一块石头,细细端详,发现上面有一些模糊的纹理,我细数着,我仿佛看见了祖先们刻下鸟兽的画面。轻轻敲击,我仿佛听见祖先们打磨石器声浪,是那么的清脆,又是那么的激越。我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石块,仿佛自己已在打磨石器了。妻子的一声“看”才把我惊醒过来。

我不甘心,我趴下,用手刨脚下的钙石块和灰土,刨了一会儿,我想:兴许我也能发现一枚“桐梓人”牙齿的化石,甚至一块“桐梓人”头盖骨的化石。于是,我用手使劲地、不停地往下刨,现代人的手那有他们的手那样粗糙,坚硬,手被刮伤了,只能放弃,遗憾的是没有带铁铲之类的工具。连一丁点儿化石之类的都没有看见,但刨出了一些黑色的灰烬,这肯定是祖先们烧火时遗留下来的,我蹦起八丈高,像猴子似的跳着。我又趴下用眼睛注视着,我似乎感觉到火的温度,我又隐约看见了火光在我眼前闪烁,仿佛在火光中幻化出了祖先们篝火的场面,幻化出祖先们用火来抵御野兽那团结协作的场景;幻化出祖先们用火炙烤食物,烤肉的情景。是那么的温馨,又是那么的幸福!

据测定,时间距今18~24万年之间。他们就会使用火,还是西南地区早有古人类用火。我不得不为你们的聪明才智点赞!火是人类进步的象征,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凝结着人类无穷的智慧,彰显出黄种人的本色。由于火至真至纯,至热至烈,有着独特而神奇的魅力,1935年长征,连毛润之领导的中国红军队伍也来到了这里,并且在这片热土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他让革命的火种借助你的火势越烧越旺。

今天,作为“桐梓人”的子孙后代我们,让这文明的火把越烧越旺,能照亮遵义,照亮贵州,照亮全中国。

我伫立岩灰洞的石碑旁我不禁吟出《岩灰洞怀古》:

遗址岩灰洞,

斜身望长空。

祖先已远去,

火种播传中。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