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是内心蕴涵丰沛 胜过语言表达而无法言述之美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我很欣赏人的“无言”状态。

“沉默是金”是一句至理名言,教导人们不说话或少说话,以免招至祸端、失误,惹来麻烦,不利于自己。另外保持沉默可以使自己处事更为主动。总之这句话是好意。但我总感觉它是教人以处世谋略的,应算是做人“技术层面”上的智慧。

有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聪明人无须多言”,我觉得也很有道理。这里也是教人不说或少说,那是因为相信人的智慧是重要的,是本质的,而语言是次要的。这种见解的层次要比前者高明一些。

然而我对“无言”的欣赏,是从美的角度来看的,认为“无言之境”是一种很美的人生境界。

诚然,拥有语言是人类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生存、相互交流、表达情感、传承知识都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这是无庸置疑的。我无意贬低语言的巨大的社会功能,不会愚蠢到认为大家不说话为好。我只是说,在许多场合下,或面对一些事情,“无言”是一种极好的选择,“无言”能展现一种人格之美、人性之美。

语言常常是无能的,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与人之间浅层次的交流表述,语言完全可以胜任,可如果是深层次的,特别是情感和精神上深层次的交流,语言往往就“说不清”了。一是这类事情本身就难以完善地用语言表达得准确清楚;二是对方往往“频道”不尽吻合(诸多前提不一致,或理解能力有差异,亦即所谓没有共同语言),不能全部准确地“听懂”对方,致使双方相互不能真正完成交流。这就是语言的无能和局限。因而禅宗说“一说就错”,“不立文字,直指内心”。禅宗不信任“语言”是很有道理的。禅宗讲“悟”,“悟” 就是摆脱语言而直接用心去感应觉醒。无论“渐悟”还是“顿悟”,只有“悟”才能深层地交流,才能开启心智,才能达到人性的极致。

无言的交流胜过语言交流,不说话比说话还管用,不正是“无言”的妙处吗!

不用说,绘画、音乐、舞蹈等许多艺术都是无言的。艺术家用色彩、笔触、旋律、节奏、音色、肢体动作等特殊的艺术手段表达着自己,完成着艺术作品。而受众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通过感官接受着艺术家提供的这一切信息,都能看明白了,听懂了,而且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个无言的交流过程和审美过程,这个审美过程极其丰富复杂,所传达的情感内容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述、无法阐释的。人们评价好的艺术品说“妙不可言”,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艺术有其特殊性,不足为例。那么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以及个人的情感世界里,无言的状态还少吗?除了真正的贫乏、大脑空空、毫无见解、无话可说而另当别论外,当我们选择无言的时候,除了现实利益的考虑外,是不是还有一种人格境界的支配呢?

无言往往包含一种人的内在丰富。

无言,往往不是真的无言,不是真的没有话说。特别是在人的情感领域里,无言常常是因为内心的东西太复杂、太丰富,要说的话太多,多得已经无法说明白,无法说完全,甚至无从说起,甚至都不想说了,于是最后只好选择“无言”。这时候,“无言”即是最恰当的表达,最丰富的表达,最完美的表达,是表达的极致。无言是心灵的自语和对话,是沉默的交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后主的亡国之恨,凄冷幽怨是无法诉说的,此时此地的百般滋味只有“无言”才是最好的表达。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东坡梦对亡妻,思念之情已无可表白,只能无言地化为那喷涌的泪水了。“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这哪里是鸟愁,分明是辛弃疾老先生有不可言传的愁绪;至于“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说,不说,更是因为辛翁已识尽人间的无限愁滋味,才无须再说。无言是情感的极致状态。无言像一道水坝,拦蓄着丰满的情感洪水,蓄势待发。这种情状会比滚滚水流更能震撼人心。

无言又往往是一种含蓄。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常是无须用语言文字的, 有时用行动代替语言会更深刻有力。当你看见一道深情的目光,一抹会心的微笑;或是接受着亲切的抚摸,热烈的拥抱;甚至是干一杯酒,流一滴泪,不是比说话传达的东西更多吗!无言的后面可能贮存着许许多多感情,也可能贮藏着许许多多道理,这许多情感和道理不轻易地说出来,不随便地流露表达,往往会更充沛、更珍贵、更有力。这种含蓄、内敛的无言行为如果不是故作姿态,不是作秀,那就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而且还会展现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有些人心直口快, 心里存不住话, 有什么说什么, 这种性格固然有其爽直可爱之处, 但这种口无遮拦的外露除了会带来许多麻烦以外, 不是往往也显得有些浅薄吗。至于那些总是唠唠叨叨,唯恐言之不尽的人则就更令人厌烦了。

无言还往往是沉稳、谦让、谦虚的表现。

真理不一定在能说会道的人那里,喋喋不休也不一定就占上风。当你耐心地听完了别人的诉说,当你综合分析了所有的情况,当你冷静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后再说还迟吗?当你克制激动、心存宽容、善解人意,而减少或不去争辩、苛责、讥讽、埋怨时,不是更能赢得主动和成功吗?无言不是无能,无言也不一定就是弱者。不要以为别人不说就是不知道,就是理亏;也别以为真理总在自己这里,不说不足以证明自己正确。滔滔雄辩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引而不发、后发制人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让思考多于语言,让宽容多于指责,让忍让多于辩解, 让含蓄多于表白,会让人感到做人的充实和豁达。一个人对语言的把控水平,不仅表现出他的工作处世、人际交往的能力,更能直接体现出他的品位和人格境界。当然还有一种情形,面对那种狂傲自大、蛮不讲理的人,或境界低下,不说人话的人,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只能选择无言。此时,无言显示的是自我的智慧、自重,胸怀和高雅。在这里,“沉默是金”确是不错的。

无言是安静,是从里到外的安静,是心灵安静的淡雅体现。

无言是修养,是性情理智的修养,是修身养性的高层境界。

无言是一种美,是内心蕴涵丰沛,胜过语言表达而无法言述之美。

我是看到时下垃圾语言太多,才有此感悟的。

社会上那么多的无用的官话套话、骗人的假话谎话、无聊的哗众取宠、蛮横的强词夺理、虚伪的奉承吹捧、谋利的花言巧语、卑劣的自我炒作、炫耀的夸夸其谈……哦,还有,那些“脑残”的无知雄辩,这些数不胜数的恶俗语言充斥在我们的周边,大家好像都麻木不仁、习以为常了。多少年来,在社会公开场合,说假话、言不由衷是那么正常,那么理所当然,反而谁讲诚实、说真话倒不正常了,在当下社会的语言判断中,是非、美丑何其颠倒。由是,当我们清醒地自觉地选择“无言”,不管什么状态下的无言,在那些垃圾语言面前都会显得那么纯洁,那么可爱。这种无言的选择,是源于言者的自我尊重、人生智慧、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的自觉,因而呈现出“无言之美”。

当然,“无言”有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无奈的情状。比如在一个充满谎言的社会语境中,在处于一片无知的“脑残”喧嚣声中,在一个说真话会获罪或被强制“闭嘴”的威胁中,或在面对那类被洗脑后思维扭曲僵化、逻辑混乱不堪而又不具自省能力的人时,你不能违背良知去从众胡说,也无法以正常的逻辑伸张真理、对话交流时,也就只能被动地选择“无言”。这种不得已的选择,是社会使然,其原因劣根深远,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下的,不是哪个人、哪些人、哪代人所单独造成的。面对这些社会弊端我们谁也无能为力,不但不能改变时风,甚至改变一个人都很困难。于是人们只能经常选择“无言”。这种谎言社会的常态化,以及伴随着众人在逃避和自保心态下的沉默,经过代代传承,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劣质基因浸入国人的潜意识并扭曲着人性,正造成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逆时退化。在这个意义上,“无言”已经完全无“美”可言,只剩下无言的悲哀了。

不过,话再说回来,在一般的情况下,该讲的话当然还要讲,该争的理还要争,不能丧失语言的正常功能。该说的话一定要说,这和前面说的“无言之美”是两个层面的事,自不必细说了。

当语言的美好内涵越来越淡漠,语言的社会意义越来越贬值,语言的格调越来越乏味时,我宁愿选择无言。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