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悠扬的佛乐像流水一样低吟拂过心坎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雨后天晴。大家稍事休息,就陆续出发了。

收拾妥当,我也告别了家人,坐了细毛老哥的车,和燕子、红影两位大姐一起从南塘返回县城。我们的车走在最后,途经村口,转弯时红影姐他们无意之中看到了山脚下那座两层的红色建筑物。

“那是哪里?好像蛮有气派的样子呢!”

我告诉他们,那是一个庵子,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叫个什么名字哦?”燕子姐问。

我想了半天,慈济?慈善?善……记得前年有一回在路上遇到庵子里的老人家,告诉过我名字,还邀请我去吃斋饭呢。但记性差,终究没想起来。

不过它的历史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于是随意说了几句,又想起了儿时的一件事:“我读小学的时候,那里面有很漂亮的菊花,有些同学去摘了带到学堂里来。”小时候我一直想念那里的菊花,从没见过那么大那么漂亮的花朵啊。

“我们去看看吧。你去那里看过吗?里面怎么样?”

“还真没有呢!”虽生长于斯,我却从不曾去过那里。不知出于何故,好多次想去,最后都没去成。

两位大姐来了兴致,一定要去看个究竟。细毛哥乐于助人,于是掉头折返。

一看门上的横匾,才找到了记忆中的熟悉感,原来庵子名叫“复善庵”。

第一次走进此地,四处静谧无声,不见护院人的身影,时值午后,估计在休息吧。屋后青山环抱,屋前流水潺潺。极目尽是田园,门前有大树,树下有水井,浓荫遮蔽,路旁辟出长条形的花圃,种有蔬菜和花草。几处鲜花兀自开放,好一个清净所在。

大家满怀好奇而来,一下车却被路旁田埂边上的花花草草吸引了。红影姐举起手机镜头就凑到一朵盛开的月季花前,枝头上的花朵娇艳无比,花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旁边还有一蒲貌似雏菊的草本植物,开了好些金黄色的花朵。

这座建筑算不上宏大,却也十分庄严。佛乐轻悠悠的,从不知哪个角落流出,一遍一遍循环,听得人心境澄明,忘却凡俗。

我们站在高大的门墙前抬头仰望,墙上的荷花、草木、风景等浮雕色彩秾丽,惟妙惟肖。门前左右两边的石墩上有两只涂成明黄色的石瑞兽,乍一看像狮子,仔细一瞧,应该是麒麟。细毛哥用心,竟然看出来右边的瑞兽是公的,左边的瑞兽是母的。

我们追问缘由,细毛哥手一指:“你们看嘛,它这里还有一只小的,肯定是母亲带着孩子,这是一家三口呢。”

果然如此,我们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大门上有一副黄底黑字的对联:复本归元一心清净,兴慈济物万行圆修。

从右边的大门进去,右手边是生活区,下面的小屋的门敞开着,里面有吃饭用的桌子,桌上有罩笼。我早知道这里有人居住。那个老人家打从我启蒙进学堂起,就一直在这里守护庵子。她不是本地人,只是在此处出家,具体来历也不清楚。偶尔在路上会遇到老人,小小的个子,一脸和蔼的笑容。她似乎认得我,也或许只是把我当作“施主”,会问一声“妹几,打哪里来”或是“到哪里去”。

靠主建筑的墙边,有一道狭窄的石阶,往上通到屋顶,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烈日和蓝天下,十分耀眼。

正对面是主体部分,刷成朱红色的墙上有四组两两竖排的黑色行书汉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穿过不大的院子,即是大雄宝殿,宝相庄严,地上摆了几个蒲团,供香客跪拜之用。旁边相连的是念佛堂,放了一些凳子,没有多余的东西,室内装饰十分简朴。走了一圈,也没有看到历史渊源之类的介绍。

出了念佛堂,又回到院子里。墙角下几棵不大的桂花树,有一棵树下长了一丛茂盛的三叶草,开着许多粉紫色的小花。

大家待了好一会儿,意犹未尽。出门来,站在樟树的浓荫里,四个人感慨了一番,忍不住又举起镜头拍了些照片。

有个四五十岁的男人骑着摩托车过来,不知道是送东西,还是绕路来看看,停留了一会儿就走了。

四处静悄悄的,只有悠扬的佛乐像流水一样低吟,拂过心坎。

挥手作别。车子转弯时,我回头去看,想起每次回家一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山脚下的这座建筑,红墙在青山下很显眼。此刻,它似乎又多了一些深意。想起红墙壁上的几个字,不由微微一笑。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