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三事 :作者: 万树摇风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我和耿的友谊已经持续了30多年。

当时我还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我们办了一个纯文学期刊,韩。虽然地处封闭偏僻的青藏高原,但当时那个刊物的影响不小,选编了不少小说和诗词;订阅者和稿件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几个使馆汇款订购了《海潮》。当然,人们可能想窥探经济情报。毕竟柴达木是有名的聚宝盆“ ”,但它带给我们的是欢乐和自信。

当时我回到青坛家就去了《海鸥》编辑部。

和老家分开几十年了,文学界没人我会认识。遇到文革前在青岛日报发表诗词的刘会考先生,直接进去了,却意外地遇到了耿林莽先生。

当时的耿老和现在的耿老基本一样。瘦瘦的,安静,一张慈祥的脸,淡淡的笑容。

我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无非是文学和出版物。但不想,回到柴达木,竟然收到了耿老寄来的散文诗稿。多美的,有意义的,有哲理的文章啊!它改变了小家碧玉散文诗的风格,对历史、现实、甚至语言和荒诞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挑战;它用这种轻量级的文字来承载重量级的内涵;它用凝重的青铜色古铜色为散文诗的雪月之花重新披上一层外衣。当时,我敏锐地意识到耿先生的创作将给中国散文诗带来一场重要的改革或革命。

于是,我安排刊物发行第一个标题。甚至,以后只要有耿老发的文章,一直是我们在《海潮》中的第一个话题。

回去看望耿老的时候,我提出给他写个评论,耿老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1985年,《黄河诗报》刊登了我的《秋风中的金菊》。据耿老说,这是第一篇评论他散文诗创作的文章。这让我很自豪。

2011年,耿老散文诗在中国的影响是尖锐的、尖锐的、炽热的、如火如荼的。

他不仅在散文诗的探索和攀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在聚集散文诗团队和帮助年轻散文诗作家成为进取团队方面发挥了榜样和领导者的双重重要作用。可以说,耿的创作和影响在中国散文诗中是无与伦比的;耿林莽也将在中国散文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征得耿老同意,写了《负踏流浪者》,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耿老在散文诗创作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批评文章也传遍了全国。据耿老介绍,一家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一本关于耿林莽的文集,很快就会出版。真的很欣慰。

我的其他很多随笔和诗词都是献给耿先生的,比如《点蜡烛》、《听歌》、《剑》等等……

但是,我不想说耿老对散文诗创作的贡献,对晚生的支持,对散文诗。我只想说说耿林莽先生的平凡日子——

居住

我多次拜访和咨询耿林莽先生,也多次去过耿老的家。

记得第一次去金口一路11号,那是我最熟悉的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住在19号,那是一栋很漂亮的德国建筑。院子里有层,后院有台阶。走下后,有一间漂亮的德国平房。院子里有树和花,修理得很好。但是这个11号?按说离19号只有三个门牌,但是我没找到。我花了九头驴和两条狗,在金口路和莱阳路的十字路口找到了耿的家。想不到耿老只住一个房间,很窄。虽然很整洁,但是里面摆满了必要的家具和耿老的书和手稿……

一个房间,做饭只能是过道里的小火炉。我不是说谁都能知道耿老“人有多单纯”。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一辈子编辑写作,写出这么多精妙文字的“人生写照”。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耿老在“二顺”附近。

后来文联给耿老解决了一次房子,从“上角的金口一路搬到“下角的人民路28号。也就是红尘,拥挤热闹的海波桥。两房一套,湾比原来大一点,不过是六楼。我还是“同年”?有一次我上上下下,也觉得很辛苦。何况是比我大19岁的耿老?他上下楼有多难多麻烦?真的不知道怎么过。耿先生在“之前一直住在六楼,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999年,73岁的耿林芒拥有了一个“和平生活”—— “文化公寓”,以他的年龄、他的贡献和他的成就,这个公寓真的很宽敞。三室两厅两卫一厨两阳台。这个在青岛挺好的,尤其是在它的角落。东方。在香港中路和东海中路之间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离海不远,院子里有亭台楼阁、石椅、木凳、冬青矮墙和许多树木,非常适合老年休闲。我去过耿老家很多次,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朴实和单纯。客厅里有一个单词,一个书柜,一张沙发和一张茶几。就像他的诗和人一样,他不需要一些多余的装饰,而是留给丰富的思想。

老师/主人的妻子

去耿家乡,大多会遇到耿的老伴珍妮,她说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

我很惭愧地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你。我就问:“你好珍妮”就算我见过她,我也没问过耿老珍妮的名字。你是退休了还是一直做全职太太?原因很简单:耿老不太会给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人,我也没法问。

但是我对珍妮的印象极好。不仅仅是因为每次去耿的老家都能得到珍妮热情周到的接待,更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小区,经常见面。他们大多数人看见珍妮去购物。这么大年纪了,背饭不别扭,但也是有些吃力地慢慢走着。从澄海路到珠海一路四号,路程很慢。珍妮独自行走是很常见的。我想帮忙,但她不允许。

记得《秋风金菊》初稿里,我以为耿老这种才气横溢的诗人肯定会喜欢酒,所以有一句“……他喝醉了”。耿老看了,说这个不对。我不喝……。耿老不抽烟?觉得他是一个南方出生的老人,他的生活只是一点微薄的一顿饭。所以,想当然“ ”:耿老大概不太会做饭吧。所以,这么多年来,耿林莽先生在努力向更高的境界,向散文诗更高的境界攀登的同时,站在他身后的第一个人,就是这个默默耕耘的珍妮。

散步

我和耿老经常在小区见面“,也就是耿老一个人打坐的时候。

近九排,走路可能是耿老唯一的户外活动。当然,有时候不仅仅是散步。珠海一路和珠海二路交叉口,有一个邮箱。耿老与外界交流,除了电话。这么多读者和大三学生,耿老评论了这么多散文诗作家,他们只能用这两种形式和耿老交流。邮件、短信、微信……远离沉浸在历史、哲学、诗歌中的老人;而那些酷爱散文诗的人,都和耿很亲近。青海的陈劲松告诉我,耿老给他写了200多封信!

两百多封!不用说,耿老曾经在这些信里教过他什么,更不用说耿老在这些信里评论过什么。就这二百封从青岛寄到青海格尔木的信,堆积如山,就是耿帮助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向上迈了二百多步!……

我和耿老是在小区认识的“ ”。如果我们正面相遇,我总是热情地向前走,问候他的健康和近况,汇报我的写作情况或者去哪里喝酒。如果我走在他后面,一般情况下,我绝对不会追着他去打扰他老人家。那么好的海风,那么好的空气,那么好的阳光,让我敬佩的文艺老人若有所思地向前走。不知道哪一步,让他溅出了诗歌的哲学思考;不知哪一步,让他回忆起童年的趣事;不知道哪一步会让老人像丹克一样举起心中的火炬,为我们后来者点亮一个明亮、辽阔、美丽的世界!……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