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优美散文 、桃谷绘理香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端午节快乐

文字/思月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的做法各不相同。我觉得最有特色的是家乡的端午节——庆阳。

庆阳是著名的“香包之乡”,民间艺术文化底蕴深厚。端午节也是这个小城市每年最忙的时候,因为每年的“包子节”都会在这个时候举行。家家户户的门上除了挂着艾草,大人小孩还会佩戴各种香囊,手腕、脚踝、脖子上还会绑着用彩线做成的“花绳”祈求平安和好天气。

今年的端午节我是在庆阳度过的。一大早,我就喊着爸妈爷爷带我去“包厢节”。

来“包子节”哇!多热闹啊!收音机里充满了锣鼓喧天,音乐激昂,喜气洋洋。地面铺着红地毯,无数香包摊位前人头攒动。有的拿着漂亮的香包拍照,有的精心挑选喜欢的香包,有的给自己和孩子戴上香包。当然,最吸引人的是各种漂亮的香包。有巨大的“五莲饺子”,精致的“武都”背心,小巧的“虎头鞋”,精致的“

人们向这么多精美的民间艺术产品致敬。我们家也不例外。爸爸,一个摄影爱好者,似乎找到了一个摄影天堂,拿着相机,从各个角度拍摄。妈妈看到每一个香囊都很喜欢,一直在自己身上尝试。爷爷现在无法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来小孩子端午戴的小香包也能做得这么好。

我最感兴趣的是甜“青羊娃娃”香囊。卡通形象,头戴虎头帽,肚子上绣着大“符”。一针一针,非常小心地缝合。整个形象生动吸引人。捡起来闻闻。还是很香。我等不及想买了。它戴在我脖子上很漂亮。我们还买了各自属的小动物挂在身上,手腕上绑了五颜六色的“花绳”。

肚子饿了,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小吃城。庆阳有地方小吃和民族小吃。有糖油饼、糯米、豆腐、荞麦面……。各行各业的食客嘴里都塞满了油。

最开心的是我妈发现了她小时候吃的好吃的,忘不了——“扒鸡”。焖鸡一上来,一股浓浓的香味就扑面而来。鸡肉裹着黄色的外套“ ”。当外壳被剥掉时,新鲜的鸡肉就出现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品尝它。哇哦!真香!真好吃!用嫩、脆、烂这些词都难以形容!难怪我妈一直痴迷于此。

我们还品尝了诱人的庆阳年糕、清蒸兔肉、清汤羊肉……,都很好吃,最后我走不动了。

美丽的香包和美味的食物给我的家乡留下了端午节的快乐记忆。

端午节短信

文/庞进

用手机短信祝福节日是现在的一大时尚。

前年的端午节在公历的6月16日和15日。“万水千山粽子是爱情,肉馅加糖什么都行。蓝丝缠福,宗叶裹真情。糯米香红枣香,雄黄醉人龙舟游。鸡蛋用艾叶煮,永远安全健康。”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第一句用同音异义来换“万水千山总爱”这个曾经在香港流行的词。由“改为”和“,让人会心一笑不仅“粽子”雄黄、龙舟、艾叶等都是端午节特有的民俗元素,都参与到诗词中,组合自然,读起来有趣有趣。

这样的短信不错,但都是一个人创造,全民使用。不知道有多少人出现在手机上。相比之下,那些由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事件创造出来的短信,对于发送方来说需要耗费一定的思考,对于接收方来说需要仔细阅读、仔细理解。

15日一大早,我收到了现在是解放军某部队少将的大学同学李伟发来的短信:“献上藏族白哈达,送格桑鲜花到高原。李伟祝你在玉树端午节快乐!”看到短信的时候,我以前的同学正在带领部队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想了想,我回答:“用戈壁胡杨保佑李伟九千年!”胡杨是唯一生长在沙漠沙地的树种。据说“三千年不死,三千年不倒,三千年不倒”。——几个小时前,我们到达了新疆哈密。一出火车站就看到对面楼的标语:“领略9000年沙漠胡杨的魅力!”

短信缩短了空间距离,真的叫“天堂依旧是我们的街坊”。比如这条短信是从很远的海南发来的:“包着一颗健康的绿豆,一颗快乐的花生,一颗美丽的红豆,一份快乐的调料,送给你……”发件人小胡是一家公司的员工,内容这么丰富,所以赶紧回复:“谢谢,我在新疆,那里有顽强的胡杨,姓胡。”小胡很快又发了一条:“啊,你在新疆过端午节?你有粽子吃吗?需要带粽子去海南吗?”如果人有感情,就得得到,所以我会回复:“是的,我相信很好吃,尤其是你做的。”这最后一句话绊住了一个“80后的阳光”: “啊,我还没学会做粽子,你就笑了。请给我一个地址,我会给你寄海南的特色粽子。”……

16号,短信一条条重复,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其中有一首是志明先生送的,他写了一首诗:“河中雨绿柳中烟,楚使琴琴寒千年。棕香俄罗斯梦百岁,诗忆屈原。”对于这样一首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诗,我们当然要下点功夫回复一下,考虑一下,它的押韵是这样说的:“万马在沙漠中狂奔,胡杨摆开阵势九千年。一个苍凉的理想之梦,与端午节叹息的屈原不谋而合。”——此前,14日下午,哈密当地文化名人王喜明先生开着他的车,带领我们一行参观体验哈尔滨戈壁沙漠中的丫蛋鬼城。但见大漠风,风又尘,呼啸之快,如万。胡杨,如上所述,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奇迹,也是生命精神的象征。于是,茫茫戈壁给人的感觉,除了辽阔,就是荒凉。这样的凄凉,能和中国爱国者最后几年的心态相比吗?比如屈原,比如司马迁、嵇康、袁崇焕、王国维、吴宓、陈寅恪……

端午节的五大功能“ ”

文/王金友

自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以来,端午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半个月的时间里,商家们忙着推出各种粽子,火车站忙着增设火车和售票窗口。无论在南方、北方、城市还是乡村,都有很多人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或走亲访友,或演出或旅游。

其实端午节只有五月初五,就算加上周末,也只持续三天。在附近,你仍然可以看到风景。如果你走开,你只需要快点。但在这亿万人的匆忙中,有巨大的机会和机遇。我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开发端午节的各种功能。

一是文化传承功能。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端午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极其丰富。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这个节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会记住屈原、伍子胥、曹娥、秋瑾,记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美丽的传说,“路漫漫,修远繁华,我上下求索”。

二是经济发展的功能。端午节前几天,一家人开始包粽子,买芦苇叶,泡糯米,煮大枣。一盆好吃的粽子捞出来,主人送几个,西方人送几个。“粘不粘?”“粘性!”“甜吗?”“甜!”“香吗?”“香!”端午香,九州味;屈原如果知道,应该羡慕现在。我想知道,中国人在端午节会吃多少粽子?为了给亲戚送粽子,和亲戚一起吃粽子,有多少人会坐飞机、赶火车、坐车?端午节不仅刺激了消费,还促进了经济信息的交流。

三是丰富生活功能。人活着,就应该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而创造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和享受生活。劳动是我们需要的,工作是我们需要的,奉献是我们需要的,幸福和快乐是我们需要的。统一的节日和假期是放松和寻找快乐的最佳时间。利用端午,登名山,游乡村,划龙舟,见亲朋好友,与玉饺比拼,分享艾叶黄酒的清香,既能愉悦身心,又能陶冶情操。

四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功能。端午节的主题是爱国主义。人们怀念和纪念屈原的原因在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被撤职赶出了京城,但屈原的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流亡期间,他还写下了《离骚》、《田文》、《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京都、楚国。屈原看到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5月5日,他把这块巨石扔进汨罗江,离开了。无论什么时代,爱国都是一种高尚的情操。爱国者受到所有人的尊重。

第五是扶正抑邪的作用。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与驱魔有关。我们老家有句话:“端午节不戴艾,必死成妖。”为此,端午节的每一天,大人小孩耳朵里都戴着一片艾叶。在其他地方,菖蒲和黄酒被用来驱邪。现在,虽然诚信和良好的道德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但不良作风仍然存在,有时甚至非常严重。端午节的复兴最终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造福人民。

“谁从端午说起,千古传闻是屈原;楚河的空虚我笑不出来,所以洗不直。”这是唐代诗人文秀在诗《端午》中对屈原的感叹。但我不认为屈原是白死的。人们对他的怀念不仅形成了传统习俗。而节日的规模和功能也是“通过上一段楼梯”。

麦田间的端午节

文本/若兴

那个端午节,没有打了几百仗的龙舟,也没有沸腾的号角和锣鼓;门口没有艾叶斜摇,没有雄黄酒的醇香;南方没有丰富的鲜鱼鲜肉饺子,北方没有甜面酱枣子饺子和绿豆糕,周围也没有漂亮的香包。

那是几十年前关中平原麦田里的端午节。虽然很简陋,却充满了亲情和善良,尤其是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所守护的动人尊严。

就像《山楂树之恋》里去静秋的西村坪一样,当时学校经常组织我们中学生到不太远的农村去生活一段时间,主题或名字各种各样。

来到长安和蓝田交界处的这个村子,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村子位于浐河河谷附近的梯田上,周围是金黄的麦田,空气中飘着成熟小麦的味道。与静秋不同的是,我们没有住在村民家里,只在村民家里吃饭,晚上睡在村小学教室的地板上。

我吃的村民有叔叔阿姨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大女儿嫁到村里没见过;小儿子也很难看到影子;每天和我吃饭聊天的是我同龄的二女儿。

我们是来参加夏收劳动的。有一天割完麦子吃晚饭,阿姨走过来,有点骄傲地告诉我:明天是端午节,他们的大女婿要来看望他们,帮家里收麦子。

第二天,临近中午,我们在麦田里收割小麦的时候,远远地看到一个年轻人走在天龙上。他穿着浅蓝色的布夹克,灰色的裤子,草帽用稻草杆编织而成,整洁干净,乍一看像是客人。这个年轻人长得很像周,右手拿着一个用纸绳绑着的四四方方的棕色纸袋,这是当时作为礼物的典型零食袋。我想一定是姑姑姑父的女婿。不一会儿,他看到自己换好了客服,穿着t恤短裤,挥舞着镰刀,一头扎进了麦田。

该吃饭了。阿姨家的氛围和过去有些不同。晚餐准备好了。面汤比以前浓多了,里面有很多肉丁。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金黄色的、柔软的、梅子形状的鸡蛋糕,这在当时的城市里是一种罕见的食物!这一定是大女婿来的时候零食袋里提到的。

我还记得阿姨给我带饭时的眼神。她骄傲又纠结。我看到她的二女儿和小儿子几乎看不到碗里有几颗肉丁。我忙着跟阿姨说我不太喜欢吃肉,忙着给女儿分配碗里的肉丁。看到阿姨如释重负的笑容,看到女婿在屋角捧着一大碗面;同时我也注意到他碗里的肉丁和我一样多。

端午节的象征

文/王金友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象征,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艺术。有了这些符号,我们的节日充满了欢乐和味道。

要说端午节的象征,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粽子。有一个谜语是这样的:“三角形四边长,藏在珍珠的肚子里;吃珍珠肉,脱衣服。”还有,“珍珠白女孩,许配给潘·叶朗,穿着去洗澡,脱了衣服,戴上了牙床。”不知道谁这么文艺。我把粽子比作“珍珠”和“新娘”,带给人无限的想象。

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最初小米是用茭白(茭白)包裹成喇叭状,称为“玉米小米”;大米用竹筒包装,密封烘烤,称重为“筒饺子”。最早记载粽子的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写的《石丰记》,上面写着:“仲夏端午,煮小米。”后来南朝阿良作家吴浚在《齐和续》中说:“屈原5月5日死于汨罗,楚人哀悼,于是用竹筒盛米,泼水祭祀。”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愿意相信这个传说。有时候,“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屈原死于不该死的时候,但他的爱国主义和报国志气赢得了永生。唐代诗人尹在《端午》诗中说:“千年圣贤与愚人在同一瞬间,几个人失去了名字。”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人们记住了屈原。

端午节的另一个象征是赛龙舟。相传,楚人发现屈原在河中投资后,很多人划着船去追救。当他们赶到岳阳洞庭湖时,已经没有屈原的踪迹了。然而,每年5月5日的赛龙舟已经流传下来,成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出生在北方,从来没有机会亲眼看龙舟比赛。但是我家乡的人说,去年端午节,我们县也举办了龙舟比赛,今年还会再举办。听到这个在中国南方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现在能在我们这样的北方小县城上演,我很受鼓舞。我可以想象那种场景,鼓槌拍击啸箭离开弦,齐刷刷地摇动海浪;千雪侵浪,九龙破水冲顶。

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像赛龙舟。不管有多少人,不管有多少船,最后获得一等奖的,只有一个。不是规则不公平,也不是我们不努力。因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如果有第一个,就一定有最后一个。如果有人精神不正常,想想河边的看客。人们没有机会上船或表演,但他们非常快乐和幸福。

还有端午节的象征,即菖蒲和艾叶。我们老家有句话:“端午节不戴艾,必死成妖。”为此,端午节的每一天,大人小孩耳朵里都戴着一片艾叶。为了这片蒿草,爷爷奶奶在院子里留出一块地,让蒿草自然生长。端午节的早上,孩子们还没起床,大人就把艾叶放在枕头上,把艾枝放在门上。还有人把艾叶放在米饭或粘糕里,味道很香。

菖蒲和艾草一样,也是中药。不仅叶片翠绿端庄美观,而且全株芳香扑鼻,可作为香料或驱蚊剂,还能唤醒人的心智,改变食物,消除肿胀等。五月初五,酷暑将至,恶鬼袭人。因此,用菖蒲、艾草、黄酒来驱邪,既有文化意义,又有科学道理。

端午节是一个节日,也是一种风景。有些人仔细咀嚼这些符号,而另一些人则沉湎于风景或把风景与感情结合起来。其实无论是欣赏风景、热爱风景还是适应风景,都是文化的传承。美在其中,享受它,对它负责。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