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 ,发布: 秋风秋雨秋凉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我奶奶叫刘玉书,1985年秋天去世。那一年她73岁。假设她今天还活着,她也是百岁老人。

奶奶不是名人,不像有些人的长辈,出身名门望族或者革命家庭,一生都有传奇经历。我奶奶是老北京城外的草根,出生经历太普通。

奶奶出生在朝阳门外一个叫陆深街的地方,那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因为这条路最北端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道观,据说是东岳大帝外出巡逻的必经之路,所以叫陆深。奶奶家住在陆深街东边一个叫陆深后街的大院里。很多年后,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后街男孩。每当我唱歌,我就会想起陆深后街。

在老北京,大多数富裕家庭都住在这座城市,它现在在二环路内。清朝时明文规定,住在城里的八旗子弟禁止嫁给城外的人。可以看出,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以外的人都是极度贫困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白天在城市打工为富裕家庭服务,获得一点利润维持生计。据我母亲说,我祖母的父亲是一名厨师,在皇宫里做饭。厨师的名字很好听。这在今天的普通人听起来很高尚,但它不是,也就是一个为富人工作的下层社会。

北京人这个词听起来很美,住在天子脚下,让外国人仰视。但是真正懂社会学的人都很清楚,北京有两种人,一种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皇室贵族和贵族,另一种是为他们服务的下层社会人士,俗称官员。

近代历史上,北京没有独立体面的中产阶级,不像江南、广东那样靠个人努力,拥有巨大财富,世代接受良好教育。因此,在近代史上,中国前进的动力一直在南方。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史密斯”。借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北京人并不夸张。这些人现在在北京人当中已经不是少数了。如果你和他聊天,他会旁敲侧击,和这样一个大男人的司机、厨师、七姨联系,以显示他的优越地位。这就是代代相传的京味文化。一旦社会发生变化,这些人甚至是穷人。

当年,“五色旗”改为“黄龙旗”。1911年的革命杀死了皇帝的孩子和那些为皇帝的孩子工作的人。我祖母的未婚父亲住在陆深后街,失去了家庭收入,突然陷入困境

据我妈说,我奶奶家有五个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我奶奶是家里最小的一个。

奶奶的姐姐嫁给了一个小警察。我的名字是我的曾祖母。你读过老舍写的小说吗“我的一生”?老舍的小警察就是那些人生活的写照。我姑姑生了两个女孩,大一点的女孩嫁给了通惠河附近的一户人家。结婚后,她经常去陆深街看望她的阿姨和我的祖母。她的小女儿名叫大凤,她在20世纪60年代初学会了理发,并成为了一名理发师。我妈说,她被一个从农村来北京的年轻人拒绝了,因为她的爱,去了农村。解放后,我姑姑家靠贴火柴盒为生。小时候经常去姨妈家,坐在南小屋里的土炕上,坐在小炕桌上帮姨妈糊火柴盒。至今我还记得火柴盒是两种工艺做的:大板是火柴盒的外套,小底是装火柴棍的小盒子。在我的记忆中,我的阿姨和奶奶都很善良,一个驼背白发的小老头,我的阿姨和爷爷,她的脸很白,她那张又秃又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她那双大大的笑眼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奶奶的二姐,我二姨,嫁给了天府巷卖水果的街头小贩,生了两个男孩两个女孩。我好像记得有个男生因为所谓调戏女生被判无期徒刑。流氓罪现在根本不存在,在当时也是莫须有的。听说那个男生当时去部队大院当瓦工,看到一个学前班的女生看起来很好休息,就聊了几句,摸了摸女生的手。后来女孩的家人不干了,坚持说他耍流氓。当年,军队里的人说话是金科玉律,江山是从基层出生的婴儿。你说的理由在哪里?我妈妈有一次带我去监狱看他。监狱好像在程楠和陶然亭。听说以前叫北平模范监狱,文革后期出狱。

据我所知,奶奶的娘家住在陆深后街一个非常破旧的大院里,大门朝东。大门北面附近的一段院墙已经倒塌,倒塌的部分堆放着一些枯树和叉子。奶奶的妈妈住在北屋最东边的一个小厢房里。每次陪妈妈去看望奶奶,她都是一个很瘦的老太太,眼睛瞎了,她怕门边的土炕。

我不记得奶奶妈妈家有什么装饰品。用文字来形容恐怕并不夸张。

我不知道我奶奶的妈妈什么时候瞎了。刚听妈妈说我奶奶有个大哥哥,大家都喜欢老老实实看书。后来因为家里太穷,她咬牙后当兵,在战争中牺牲在山海关。她送的遗物是一套《三国演义》。我想我奶奶的妈妈当时可能会哭瞎。奶奶还有一个二哥。在老北京,奶奶的二哥是执事。什么是执事?谁死了,在送葬队伍前举着贴着白纸的旗杆,俗称打执事。说白了,这种人没有正当职业,就是帮人打零工,吃一顿饱饭。上世纪50年代,他奶奶的二哥在北京市民政局殡葬公司当工人。

我奶奶的大孙子出生的时候,那个失明的老太太来到我奶奶家,问是男孩还是女孩。不久的一天,我听到妈妈告诉阿姨,我们的奶奶已经走了。

我奶奶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的草根家庭。

我奶奶15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将近20岁的男人,一个冒险踏上征途的叛逆英雄。说起我爷爷,有一个接近传说的故事。

我爷爷是河北沧州人,不知道那年为什么。可能是家里太难了,或者是因为我带了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爷爷跺着脚跑关东去了。

《闯关东》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淘金,类似于电视剧《闯关东》中朱传武的经历。我的祖父可能活不下去了,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他投奔了冯军。我的祖父很快得到了关的赏识,不久就成了各地的侍卫。

战争开始时,命令关带兵南下。临走时,他把我爷爷叫到身边,把他半辈子的积蓄包起来,给了我爷爷。他告诉他,如果战死沙场,一定要把这些柔软转移给妻儿,并告诫年轻人不要随军。

俗话说,滴水之恩,必有泉相报。那时,人们对忠诚和忠诚非常挑剔。关领兵南下后,我爷爷乔装成乞丐,裹着他的细软衣服,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传奇的经历。三个月后,爷爷一路央求从海关外走到北京。

这时,战争结束了。关没有被杀,反而得到了奖励。关常常坐在太师椅上若有所思。他的亲信一定是把他所有的财宝都卷起来跟我跑了。否则,为什么没有任何消息?

这一天,卫兵报告说,有一个乞丐在门外找旅长。关觉得有些奇怪。当他走出营地大门时,一个衣衫褴褛、戴着破皮帽的乞丐确实站在门外。关一下子认不出爷爷了。可以看出,我爷爷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饱受磨难。这时,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思维放在马上。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爷爷遇到了什么?也许他遇到了一个强盗,经过几次血肉之交后逃脱了;也许他在路上生病的时候正躺在村口,遇到了山野的一个救村姑娘转危为安。

祖父脱下外衣,把藏在身上的宝物都还给关时,关立刻被眼前的年轻人打动了。之后,我的祖父在关的全力推荐下,担任北平一家硝厂的厂长。因为陆深街东侧的土地富含硝酸盐,他和我奶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偶然相遇的。

婚礼轿子必须从陆深后街开始。坐在轿子里,我奶奶对未来一无所知。我奶奶后来告诉我,她和我爷爷没有感情。那时候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主导家庭权力的是我爷爷。

娶一个年轻的女人,我觉得我爷爷天生欢喜,还有点养尊处优。我的祖母在一个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她不是一个辞职的赢家。她聪明睿智,敢说敢做。不过我奶奶还是有听评书的爱好,所以我爷爷经常出钱让我奶奶听评书。

当时朝阳门外有一座祭坛,是皇帝去日坛祭拜太阳的唯一场所,故称坛。也许是因为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个地方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市场,叫做朝外市场。此外,过去朝阳门外有很多寺庙,所以这个地方非常繁荣和热闹。除了卖各种小吃,还有很多书店。在我的记忆中,这里有三四家书店。不算后来改成大众剧场的最大书店。

我奶奶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人想到在书店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她受到了教育,她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升华,这为她日后做人,教育丈夫和孩子打下了基础。

后来,我经常认为旧书馆和乡村舞台是教育人的好地方,许多儒家思想、国家法令观念和忠君爱国意识都通过它们传递给帝国人民。

我曾经记得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晚上,奶奶经常给我讲讲故事里的人物故事。什么穆挂帅,什么薛征西,什么,什么王三姐住寒窑等等。一边听奶奶讲故事,一边惊叹奶奶的记忆力。经过多年她不平凡的记忆,我仍然感到深深的感动。相信她所有在工作生活中有所成就的儿孙,都会和她的基因有关。

我曾经是奶奶炫耀的资本。我奶奶说,我很小的时候,她总是站在区委门口,因为她是白人。自然,有人来问,这个漂亮的男孩是你的吗?奶奶总是为我的孙子感到兴奋。

姑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奶奶给她起了个名字:刘元楠。她为什么叫她这个名字?因为我叔叔当时在广州当兵当军官,我妈说,别看你奶奶没文化。得到这个名字不容易。

这是我奶奶,一个来自草根家庭的女孩。

但是,那个家庭的构成必须奠定当年的烙印。我爷爷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叛逆英雄,我奶奶出身贫寒,封闭落后的父母意识是困扰那个家庭每个人的羁绊。

有人说怀旧是最好的追悼会。奶奶已经去世30年了,她的灵魂绝对不会想到,在她去世后的30年里,她的孙子还在写一篇文章向她致敬。别忘了,草根也是生命。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