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头伏饺子 每每让我想起母亲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中国的许多节日、节气、时令都与吃有关,如“腊八”喝粥、立春吃春饼、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为什么与吃有关,说法不一,有人讲中国人是“饿”怕了,总要找个理由吃上一顿,还有人把见面问候语:“您吃了吗?”作为证据。其实这不过是调侃而已。节令饮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个节日、节气和时令的饮食,都有一定的道理,都与养生有关,是我们先人总结的养生之道。
进入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食欲不振,开始消瘦,自古以来就有“苦夏”一说。进入伏季,民间就开始休闲消夏,农民歇锄,学生放假,甚至古时候的官府也停止办公事。善于养生的中国人当然要研究“三伏”天的饮食,注意饮食补养。俗语称:“好受不如倒着(北方方言:躺着之意),好吃不如饺子”,北方人招待尊贵客人吃饺子,是上讲究的。头伏,人对炎热的天气不适应,胃口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这时候弄一碗馅大皮薄的饺子,蘸点酱油、醋,再来两瓣新下来的紫皮蒜,甭提有多爽口了。二伏吃面条,绝对不是热腾腾的汤面,别说吃,就是听也觉得热的慌。中伏正值酷暑,燥热难耐,吃凉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煮熟的面条,放到凉水里拔一拔,清爽筋道。再配上黄瓜、豆芽、小葱、香菜、甜面酱,就是北京人爱吃的“炸酱面”,吃一口软硬适中的面条,既解暑又开胃。末伏是秋后一伏,此时早晚见凉,但中午还是很热,俗称“秋老虎”。经过了头伏、二伏,人们的体力已经消耗了很多,故吃点烙饼,摊点鸡蛋,寓意是补一补身体。看来这“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三伏天的饮食当然不能例外。
讲的有道理,但还要有条件。现在吃顿饺子是家常便饭,面条、烙饼、炒鸡蛋更不在话下。我小的时候,就没这么幸运了,那时白面限量,猪肉、鸡蛋凭票供应,平时舍不得吃,都留着过年用。除了过年,平时很少吃饺子。不过头伏绝对是个例外,每当入伏,妈妈总会想办法包一顿饺子。妈怕肉少不好吃,就让我早晨排队买两根“大果子”,切碎拌到圆白菜馅里。馅料很一般,但“工艺”却很复杂,母亲包的饺子认真的不可思议,有着相当“隆重”的仪式感,不大不小,般般匀,还能包出麦穗、囤底等花样。一般这个时候我和弟弟妹妹都放暑假了,早早就围在面板前,总想伸手试试,都被母亲挡了回去,我们只好乖乖地一边看她慢悠悠的包饺子,一边听她讲述三伏的传说。年复一年,老掉牙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可还是那样动听,因为故事讲完了,就可以吃到只有过年才能享用的饺子啦。头伏饺子在记忆里是那样的香,记得弟弟最有意思的赞语是:“肉多肉少没关系,只要是妈妈包的,妈妈煮的就好吃”。除了赞美妈妈的手艺,还因为白面也是稀罕物,苞米面包饺子是不能水煮的。多少年过去了,母亲也离开我们多年了,可对头伏饺子的记忆还是那样温暖清晰,至今还坚信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饺子,那里饱含着妈妈的味道!
如今,时代不同了,生活富足了,节日也更加丰富多彩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似乎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已经不是字面上的几样东西,而是一种象征。这种象征,对今天的年轻人,80后、90后来说,不会有更深的理解,而对于我来说,它却标志着时代的变迁,标志着深深的母爱!
夏季因为有了伏天,生活多出了一份吃的浪漫。
因为有了头伏饺子,每每让我想起母亲……
每每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头伏饺子……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