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只是精神追求,还是道德和良知的滋养地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当今国人,最缺什么?有人说是诚信。诚信是什么?诚实、信用,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道德基础。

  其实,国人最缺的,不是诚信,而是信仰。因为诚信的缺失,往往缘于信仰的缺失。

  我们曾经有过信仰。最先是朴素的道家思想,王者无为而治、百姓老死不相往,非常适合先秦的小农社会。后来是儒家思想,大家都讲仁义道德、修身养性,最受封建帝王欢迎。

  宗教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信仰。比如佛教,穷人和富人都去寺庙拜佛,他们既不是敬仰佛祖,也不是畏惧自身罪恶,而是有所乞求,希望佛祖或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保佑家人平安。基督教或天主教,大约没有这些功能,所以信徒不多。国人从来都是实用主义者,不会信仰无用的东西。

  上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既是文化运动,也是信仰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共产主义、三民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信仰选项。人的信仰,本应该是自由的,国人似乎更喜欢统一的信仰。为了统一信仰,不同信仰的人都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代价。国人的信仰,从思想转变为主义,从理论转变成行动,应是国人信仰史上的一次飞跃。

  最终,我们的信仰被统一成一种众所周知的主义。这种主义的远景非常美好,只是我们无法确定它一定就能实现。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信仰充实我们的精神,却未能富裕我们的经济。也许,不一定就是信仰问题。当然,要弄清这个问题,比较麻烦,而且未必就能弄清楚。

  还是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发展才是硬道理。于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还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没说清应该让“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不管怎样,“富起来”从此成为我们这个国家,乃至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动力和追求目标。没有人再去关心信仰问题,似乎只要能“富起来”,有没有信仰,已经不重要。

  几十年过去,我们改变了贫穷面貌,也丢掉了精神信仰。没了信仰的国人,开始用金钱或权力填补信仰的空缺。然而,金钱或权力从来都不是信仰,只是贪婪和欲望。在金钱或权力面前,人性只会变得更冷漠,更自私,甚至更无耻。

  于是,商人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让人防不胜防。
  于是,演员不再用演技,而靠潜规则获得角色;明星不再用作品,而用艳照和绯闻来吸引观众。

  大小官员,贪权逐利,却像演员一样地把自己表演成天下最廉政、最正直、最务实、最亲民的清官、好官。

  老人摔倒了,不是没人扶,而是不敢扶、扶不起。
  农民工讨薪,只能爬上吊塔或高楼,惊动媒体、惊动中央。

  信仰,有时不只是人生目标或精神追求,还是道德和良知的滋养地。没有信仰,不一定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信仰,道德和良知一定会营养不良。

  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不是有所畏惧,而是无所畏惧。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迷茫的民族;无所畏惧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