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怕流血牺牲的通讯英雄们 使抗联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 A+
所属分类:爱国诗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侵占了整个东北。侵略者烧杀掠抢的法西斯暴行极大地激怒了东北各界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汤原抗日游击区迅速燃起不做亡国奴的抗日烽火,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当年,地处小兴安岭山脉的革命老区汤原县,地广人稀,山林茂密。从汤原反日游击队成立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抗日烽火从未停熄。著名的抗联将领李兆麟、夏云杰、赵尚志、冯仲云等都曾在此浴血奋战,在这片辽阔的白山黑水之间留下了英雄足迹。创建了太平川、老等山红色抗日游击区、保卫汤西、北大山革命根据地和绥佳铁路线上的一次次对日作战,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军与日寇激战的主战场,成为东北抗日斗争发起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后方根据地、游击区、红地盘。于汤西抗日游击区的原始森林中建立的无线电学校是东北抗联史上最早的电讯学校,培养一批精干的电讯技术人才被誉为抗联队伍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时时刻刻地牢牢扼制敌人的咽喉要塞使得革命电波永不消逝,在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上书写了一页不朽篇章。
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亲率100余名战士,袭击了驻扎在汤旺河老钱柜(今伊春市上甘岭境内)伪汤原森林警察大队,缴获日军电台一部。同年7月,在汤西游击区的巴兰河沟里张木营子(今朗乡林业局新东林场东),正式建立了这所抗联史上最早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电讯学校。
时任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将在汤旺河老钱柜战斗中缴获的这部日伪电台交给了曾在苏联学过无线电技术的抗联战士于保合作为学校教具。并任命于保合同志担任学校校长兼教官,个头不高、30来岁的王把头任炊事员。全校师生共11人,其中学生9人。都是来自东北抗联各部队战士,他们是第三军司令部少年连排长、党员马玺贵及所部4名党员战士,六军战士、党员孙国权和独立师的3名战士。共有中共党员7名,成立了校党支部,校长于保合任支部书记,19岁的马玺贵任学生队长。师生们在经验丰富的炊事员王把头带领下,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就地取材用松木建成木刻楞房子做为学校校舍,用厚木板做成课桌和凳子,用石头片搭成火炕。于1936年8月下旬正式开学,由于战士们缺少文化知识,就先补习文化课。主要课程讲无线电技术,以技术课为主,军事和政治课、文化课相结合。技术课程分为两部分:利用一小部分时间讲电学、电工原理和无线电使用常识,大部分时间实训练习收、发报、国际电语等,还坚持每天学习1小时时事政治。学生们在深山老林中极其艰苦条件下刻苦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由于当时经常遭遇日本鬼子设卡封山,纸笔不足,学生们就用小木棍在地上抄写,电键不够用,就用手指练习,学习都非常努力,报务水平提高得很快。开学三个月后,接到军长赵尚志指示,与抗联总政治部军事学校合并,不仅更加安全,还可以兼学政治军事。
1936年12月,师生们背上教学器材和行军给养,在三军六师师长张光迪带领下来到翠峦河畔(老营盘),与东北抗日联军总政治部汤旺河政治军事学校第三期合并,直到1937年2月份结束。培养了200余名军政干部和电报员。学员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北满各抗联部队从事电讯工作并随同作战。从此抗联部队开始组建电信队。其首任队长就是电讯学校校长于保合。
由于当时情况极其复杂,电信队通讯战士发报必须由两名战士组成一组,分别负责发报和译稿。密码本有两本,一本是明码,另一本是密码,两本合一才能工作。且每晚必须在11点钟以后,因为晚上11点以前敌人的电台会扰乱信号而收不到电报。当年,东北抗联各主力部队均配备电台和报务员,随时与北满省委和总指挥部保持着通信联系,才使得一次次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次,抗联六军与小鬼子的遭遇战中,来不及躲避的报务员便急中生智将电台掩埋在亮子河山坳的一棵大树下,可惜这位年轻的通讯战士却倒在了血泊中,直到解放后林业工人在一次伐木中这部电台才被发现,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当年抗联战士在紧急情况下隐藏的电台。1941年10月,中央军委三局举办的《通信战士》期刊创刊一周年活动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全军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东北抗联电讯学校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给抗联部队培养了一批思想过硬技术娴熟的无线电技术人才,为创建抗联电讯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抗联英雄部队的一只只千里眼顺风耳。
正是这些不畏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通讯英雄们,将自身性命置之度外,誓与敌人共存亡、誓死捍卫国土完整,同仇敌忾、执着斗争、发扬东北抗联精神,成为英雄的“千里眼、顺风耳”而使抗联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