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优生的角度看 右军父亲更牛一点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书其难哉”,元朝郑子经的这句感叹绝非唬人虚言。汉字滥觞于伏羲画卦,又有仓颉造字之说,从道生之“一”,衍生至万千汉字。它经历几千年的演化,在凝聚种族、延续文明、传承历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当敬字如敬神。时人大多不识的甲骨文,是古人借以通灵、占卜吉凶的重要凭据,只字片甲穿越古今,透露出神秘信息,不仅使古文字研究者着迷,而且也为书法篆刻艺术家所敬仰。

造字法则有六,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是谓文字之学。先人将书法教育与识字教育紧密相连,“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汉代以后称文字学为“小学”,就是说写字这件事必须从娃娃抓起。曾经以为金文、汉简这类早期的书写作品,不类严谨方正的楷书,应该比较容易模仿,直到拿起毛笔临习,才知大为不易:握惯了钢笔的手既写不出如垂髫童儿那样质朴天真的憨趣笔意,也画不出如狐狸尾巴一般的婉媚线条。对比原作,不仅形态差之八分,神采更是逊色千里,只能作罢。书其难哉!

初学书法,总想走个捷径,古代大家书论有关“高空坠石”,“万岁枯藤”之类的笔法高论,让人摸不着头脑,所谓境界未到,不知所云。东汉赵元叔认为高明的书法是“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而“游手于斯”的结果。不然,即便“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展指画地,……指爪摧折”,并“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之增丑”。他反对世人胡乱书写草书,表述略显刻薄,郑子经说他“恃才倨傲,为世不容”,上述文辞可窥一斑。大道理被他揶揄着说出来,倒也通俗易懂:除了具备一定的天赋和墨池笔冢的刻苦毅力,书家胸中必须很有几点墨。

然而,一样的家学渊源,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仍有差别,青出于蓝者未必胜于蓝。有传闻一则:说王羲之外出前曾在家中题壁数行,王献之悄悄将其刮去重写,想和父亲一较高下。孰料羲之回家后一看,连连摇头,直叹自己那天喝多了、以致书写有失水准。躲在一边观察父亲反应的王献之终于明白,革命尚未成功、书法仍需努力。好消息是,二王都是雄踞书坛、后乏来者的翰墨高手,并且王羲之必定青出于蓝。理由是:后世知王逸少者众,晓王世弘者寡。尽管从优生的角度看,右军父亲更牛一点。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