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被华夏民族尊为“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是当之无愧的

  • A+
所属分类:传奇故事

在中华大地,自有人类活动开始到原始社会结束之前,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远古时期和上古时期的历史除了被考古结论所印证,基本是依据神话传说进行传承,因此,史书通常将虞舜以前的时代称为传说时代。
相传,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淮流域已经出现很多氏族部落,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化解矛盾冲突,共同议事,共谋发展,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氏族部落联盟。炎帝族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势力强大的氏族部落,神农氏炎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统领中原地区。在炎帝族后期,炎帝族的统领地位被黄帝族所取代,黄帝族部落首领黄帝逐渐取得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
传说,黄帝在位期间造出了宫室,发明了车船、兵器,染制五色衣裳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他的大臣发明了文字、音律、算术、医学等。仓颉便是黄帝时期的文字发明人之一。
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记载:仓颉,传为黄帝史官,汉字创造者。1991年修订的《虞城县志》记载:仓颉墓位于县城西北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墓碑正书:仓颉古墓,为县重点保护文物。据《虞城县志.仓颉墓考》、《禅通纪》记载:仓帝史皇,姓侯冈,名颉,龙颜四目,始创文字,为斯文开天之祖,葬于吾邑利乡亭。《赵氏金石录》载:天生德於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宪,吾邑则仓帝史皇颉之墓。又云:仓颉生而能书,仰观星辰气象之变,俯察鸟羽走兽之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以代结绳之事。后人感其德,称他为“字圣”、“斯文鼻祖”,每年春秋举祭。祠为汉时初建,唐时扩建,殿内立有仓颉塑像,后废。康熙九年(1670)重修大殿一座,并塑字圣像(今无存)。殿前及两侧植柏数株,今存两株。祠堂院落已成为小学校。
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仓颉是五帝之首轩辕黄帝的史官。他面容神奇,龙颜四目,且四目灵光,生而能书,始创文字,从而结束了“堆石记事”和“结绳记事”的历史,被后人尊为创造汉文字的“鼻祖”和“字圣”,又被尊为“史皇”。
仓颉去世后为什么会葬在虞城,《虞城县志》只记载“葬于吾邑利乡亭”(即今虞城县古王集乡),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葬在虞城,当走进仓颉墓地,便了解到一些关于几千年来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
仓颉墓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祠,后半部分是墓。由于历史原因,祠堂的院落西部被小学校占用,东部现存康熙九年重修的三间主殿,因年久失修,瓦釉、梁、柱的油彩脱落得斑驳陆离,殿内塑像已无,迎门的后墙正中间悬挂着仓颉的纸质画像。殿外东西两侧的配房和周围的院墙已倒塌,山门还在,已是摇摇欲坠,不很宽敞的院内杂草丛生,一派破败荒芜的景象,站在院中央,不禁让人会有一阵阵酸楚涌上心头。倒是殿前两株古柏仍然郁郁葱葱,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像是“字圣”的神灵依然无怨无悔地在启示和泽被着世人。门前的香炉里残留的香灰说明百姓仍旧在心中守护着一代人杰的灵魂。祠后是仓颉的坟墓,墓的大小高低与记载基本吻合,只是四周用砖简单地围了一圈,是可以看到的唯一的装饰。
仓颉墓的管理人是堌堆坡村村民,他将仓颉祠的结构布局以及历史演变一一作了介绍,随后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仓颉造字和死后为什么葬在此地的传说。
传说仓颉造字非常执着和痴迷,经常是废寝忘食,其妻很是心疼,但又劝阻不住。有一天深夜,仓颉造字疲劳至极,伏在案上睡着了,其妻乘势找来一只“屎壳郎”,将其脚爪蘸上颜色,放在仓颉造好的字体上,“屎壳郎”来回爬动,把字体弄得模糊不清,当仓颉醒来,字体笔画已分辨不清,顿时焦急万分,情急之下,怒睁的两只眼睛下方又长出两只眼睛,很快就分辨出了所有的字体笔画,从此仓颉就有了“龙颜四目”之称,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奇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携弟子巡游时,途径此地(即今虞城县仓颉墓所在地),看到一具裸露的颅骨(仓颉的尸骨有可能是被洪水冲出,因仓颉墓位于古孟诸泽边缘地带,这里经常有洪水泛滥),抱在怀中便跪地痛哭,弟子不解,孔子悲痛之余向弟子解释,他怀中抱着的颅骨上面有四只眼孔,不是造字鼻祖仓颉的尸骨,又会是何人。于是,孔子命弟子挖坑筑墓,将仓颉的尸骨重新掩埋。
汉代,当地百姓为纪念仓颉,在其墓前建祠植树,每年春秋举祭,历代香火不断,直至今日,当地百姓为了能使子女聪明智慧学业有成,仍然到仓颉祠焚香求拜。据说因为有仓颉的护佑,在仓颉墓周围方圆几十里,从古到今已出了很多名人志士,象北宋时期的状元王尧臣,探花赵概都是当地人。
仓颉墓管理员的津津乐道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当地百姓对仓颉造字和死后葬于此地的说法以及仓颉神灵在护佑他们是深信不疑,而且世代相传,况且仓颉祠、墓以及祠前上千年的古柏和古书典籍的记载,都给出了关于仓颉传说真实性的有力证明。但是,实事求是的讲,在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文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字文化决非是哪一人所为,它是华夏民族在同自然界长期博弈过程中的觉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历朝历代的华夏子孙在各地建庙修祠焚香叩拜如神灵般的供奉他,在为他歌功颂德的同时,又把他当成了智慧的化身,这恰恰说明文字给华夏民族带来的便捷和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仓颉的顶礼膜拜实质也是对文字的一种尊重和认同。
事实上,不论仓颉生在哪里,或是死后葬在哪里,也不论汉字是否是他所独创,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汉字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位华夏民族的子孙都有权利分享,都有义务将它发扬光大;仓颉作为华夏民族的先人,实实在在为文字的集结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仓颉的卓越贡献,加快了华夏民族把文字作为活动工具的进程,也因为文字的推广和使用,使这个民族从蒙昧和蛮荒状态进入了更加智慧和便捷的文明时代,极大的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自然也可以这么说,仓颉被华夏民族尊为“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仓颉安息古王集,仓颉墓立于古王集,不仅灿烂了古王集历史文化,而且为当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王集人民有幸与这么一代人杰日月同辉、水乳交融,倍感荣耀和自豪!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