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腊河畔风景旖旎 故事唯美欢笑依然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白腊河,一条心中最美的小河,满载着我童年的歌谣,还有我青春的朦胧记忆,以及我生命流淌的印迹。
白腊河,一条滋养无数生命的河,在春暖花开的视野,青春种子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在夏日炎炎的酷暑,舒适静怡的环境让远方朋友净化心灵;在秋天波光艳影里,山水间随处可见辛勤耕耘的硕果;在冬天的冰封世界,袅袅升起的炊烟编织着初春萌动的梦。
白腊河畔的阳光会说话,给人温度,无限向往。
从源头出发后,白腊河将东西两侧村庄自然划分为两部分,极其分明,蜿蜒的河道流经一个个村庄,风雨无阻,一路向前。
白腊河,汇聚无数支流流进乌江最后汇入长江,主要源头在枫香镇苟坝村四合组,那是一个自然生态特美的地方,背靠巍巍九龙山脉,左右两侧山岭绵延向前,合拢抱着一个狭长的丘陵坝子。白腊河源头有个大龙井,旁边有块石碑,镌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字。大龙井前有四个池子,常年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常年恒温30度左右,系难得寻觅的一处温泉。一直以来,这口龙井流出的温泉除满足村民日常饮用外,还为上千亩良田提供灌溉,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和谐共生。据说,当年中央红军在苟坝时,毛泽东夜晚时也曾来到大龙井前,点燃好几支烟,面色凝重地思索党和红军的战略方向,脚下的土地赐予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高瞻远瞩,气度不凡,让真理绽放出无限光芒。他经过详实的情报和精准的战略分析,说服中央红军放弃原定的攻打打鼓新场,成功挽救党和红军避免遭受巨大损失,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这口井,依然无声无息,却见证了伟人当年的宏伟气魄。
大龙井后侧不远处,有个普通的黔北民居四合院,那原是当地一户普通人家的房屋,现已开发成为苟坝会议会址的所在地。如今,无数历史足迹的追寻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寻找当年历史留下的影踪,节假日时小院常常呈现“井喷”现象。房屋原来的主人卢敏曾在村里当过小学教师,退休后义务给到访者讲述红军在苟坝的辉煌历史。他膝下儿孙满堂,子女们朴实本分、兢兢业业,都利用勤劳双手开创新生活。为支持打造苟坝红创区建设,老人第一个主动搬迁,并四处给村民做好动员配合。我曾见过老人两次,说到中央红军在苟坝的点点滴滴,他饱含深情,热泪盈眶,他感恩党的恩泽,坚持用最朴实的言语把知晓的历史描述得绘声绘色,让人受益不少,更加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几年前,老人因病逝世,但他曾肩负的使命从未断续,苟坝红创区更多年轻的讲解员承前启后,必将励志故事传递更远,让红色声音传播更加洪亮。
长期以来,四合组村民受自然条件制约,生活处于贫困边缘。政府提出希望村民整体搬迁时,大家顾虑多,担心今后生活、劳作不便捷,尤其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为此,政府统一在距离村寨不远的地方规划建设新村——“匠心苑”,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亲临指导,彻底打消了村民所有疑虑。如今的“匠心苑”,环境优雅,鸟语花香,走进去恍然步入桃花源,惬意的环境点燃了村民的新生活,一栋栋民房成为群众致富的“孵化器”,民宿、餐馆、休闲吧在村里随处可见,大家就近到红创区当起了停车场管理员、园区保安、旅馆服务员,村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走在坝子中央,惊喜发现山腰间郁郁葱葱,蓬勃不已,那是成片的杜仲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遵义县林业局专门派驻同志蹲点苟坝发展杜仲,给村民铺设了一条新的致富新路。四十年后的今天,漫山遍野的杜仲,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生态越来越美。当年无数人付出了心血,不畏冬寒夏热,经常穿梭于山林间,指导呵护每一棵幼苗,终于让梦想变为现实,苟坝亦为原遵义县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杜仲之乡”奠定了基础。
马灯建筑,位于坝子中央的正中央,有19.35米高,寓意中央红军1935年在苟坝召开了著名的“苟坝会议”。后侧是红军女子医院,当年中央红军后勤人员居住的地方,贺子珍、康克青、刘英等曾在这里居住,也演绎了不少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马灯在夜色中助力中国革命寻找真理,更让每个人心中无比亮堂,让党的光泽沐浴广大群众。一盏马灯,铸造了一段历史,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始终给人无穷的力量,照亮前行的方向,点亮无限未来。
从太阳升起到夕阳西下,花茂村红岗组都受到太阳的洗礼,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美,栋栋黔北民居在绿树掩映下,开创农家生活新景象。深秋时节,我走在金色的世界,微风拂过,层层稻浪起伏不已,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十分诱人。此前,每户人家稻谷自种自给,产量不高,米质平淡,从未考虑过对外出售。近年,镇里成立红枫圣源农业公司,将每户人家的稻谷种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出售,几元一斤的大米价格跃然上升到20元,村民笑了,商品化发展农业让大家尝到甜头,信心满满决心跟着公司干,认准发展这条新路子。
一个小院,可以诞生一个产业。走在王志强的红色之家,只见院落干净、整洁,院边苕儿花开得正艳,园内的环境十分幽雅。王志强,一个地道的农民,前几年他赶上镇里在花茂发展乡村旅游,他利用多年积蓄利用自家房屋开办了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生活越过越有味。2015年夏天,习总书记来到他家,与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亲密交谈,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坎上,提出以哭与笑来作为评价党的政策的依据,并不禁发出“难怪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的感慨。如今他家的农家乐远近闻名,自发研制的“盬子鸡”,成为了“红色之家”的招牌菜,被众多游客青睐。一谈起习总书记来到他的小院,王志强仍然兴奋不已,他说永生难忘,不忘总书记的嘱托,一定把自家的餐饮经营好,同时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他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邀请他参加了“中国丰收节”晚会,共同见证全国农民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推介了家乡的乡村旅游,希望更多游客见识花繁叶茂的变迁。
张胜迪,一个始终不忘家乡发展,将梦想付诸现实的青年创业者。几年前,她在仁怀经营了一家知名的白酒企业,生意兴隆,在仁怀同行中也小有名气,自家的小日子过得很充足。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2015年她毅然到花茂租赁4栋房子,共投入资金200万元,打造“千年古纸,书香花茂;百年传奇,酒香花茂”主题品牌,集展示、展销、体验、教学、传承为一体,专门从事古法造纸的创新体验推广和相关产品生产销售,开发的台灯、书本、手账、明信片等深受大家喜爱,产品销售良好。她成功利用古法造纸,将艺术融入土陶文化、红色文化和乡愁文化,使花茂文化更加厚重。她还请人歌咏幸福生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在花茂记住乡愁。据了解,2018年她经营的花茂人家实现古法造纸产值50万元,销售白酒800万元。她面带微笑,带领村民在乡愁旅游发展中砥砺前行。
母先刚,一个靠传统陶瓷手艺维持生计的农民,个子不高,其貌不扬,说起话来慢腾腾的。前几年,他父亲经营多年的陶瓷受到市场影响,濒临关门息业。随之而来发展的乡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游客来到花茂,让他再次看到商机。还对把产品方向作了调整,开展游客体验陶瓷制作项目,受让大量小孩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母先刚的陶瓷产品销量很好,产值年年上升,家里的经济更加宽松,生活过得甜如蜜。他决心把陶瓷技艺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熏陶。
白腊河边,有个“顺然农庄”,当地有志青年王文渊、徐池军等人合资建设的农家乐,规模不小,房屋建筑尽显黔北特色,设施完善,菜品丰富,味道纯正。庄内有上千平方米的水池,供儿童游船嬉戏,山庄后侧有个大广场,经常举办篝火晚会和文艺节目,笑声、掌声、欢呼声、鲜花,都属于这个广场,举办了多少同学聚会?老板乐呵呵地说:这个真记不起来,实在太多啦!后面有500余亩的蔬菜基地,是农庄餐饮的食料源头,各类蔬菜竞相生长,长势喜人。周末时刻,许多父母还带着孩子来到地里,亲身体验劳动,让他们更加珍惜劳动,热爱生活。你可以坐在池边喝上一杯茶,与朋友交流生活的苦与乐,让时光慢慢流淌,让生活无限美好。
白蜡河边,杨柳依依,绿意盎然。村里年轻人按时来到蔬菜大棚里工作,这里犹如她们的家,这个平台是她们实现了自身价值,不用千里迢迢到外省务工,家门口挣钱真的“一举几得”。看到一张张笑脸的时候,阳光刚好洒在她们身上,这才是最美的乡村景色。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喧闹一天的山村顿时静寂起来,有人在深情歌唱《花茂人家》,仔细聆听,婉转的旋律正在盛赞美丽新生活,歌词简洁,调子委婉,犹如一缕清泉流淌心间,花茂人民的生活甜如蜜。白腊河,从未停下脚步,欢快不已,优雅无声,勇往向前。
白腊河畔,幸福满满,已被更多的朋友熟知。
白腊河,走过春秋冬夏,依然如此静怡,河畔两侧,正在阳光的沐浴下,绘制更加美丽的壮锦,每天都在创造奇迹!
白腊河畔,风景旖旎,故事唯美,欢笑依然!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