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糕是家乡的特产之一 也是我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美食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黄糕,是家乡的特产之一,也是我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当中午吃上黄澄澄的黄糕时,就会想起小时候吃黄糕的辛酸历程。
我出生在偏僻的山村,家乡淳朴的风情,贫瘠的土地,种植着五谷杂粮,其中黍子是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品种之一。家乡的人,人人都爱吃糕。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家家还在为吃上饱饭而发愁,一年当中能吃上一顿黄糕那只有过年的那一天才能吃上。父亲说,60年闹饥荒,又赶上还苏联外债,家里连一点吃的食物都没有,我大哥那年刚好九岁,一天上午,实在饿荒了,就去我们小院东面的土台上寻找马连角吃。但肚里早已断粮多日的大哥哥,硬是饿晕在那儿竞没有站起床,当我父母赶到时,他只说了一句“我多想吃上一口黄糕呀″!说完这句话后,大哥哥带着千古的遗憾,永远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充满天真稚气般的眼睛。
听父辈们常说,在战争年代,我们村过去是敌我双方“拉锯″的地方,伪大乡的无赖们来村里巡查时,中午要指派村公所人员,给他们必须做“二黄饭″,就是黄糕,炒鸡蛋。同时,“二黄饭″也是乡亲们招待我方干部,亲朋好友的上等佳肴。那年月,吃油也缺,除非要有重要的客人到来或过年节人们才舍得用麻油包上糖或豆馅,在放到锅里去炸一下,吃上油炸糕来。

为了吃上糕,在人民公社大集体的时候,想到了好多替代品,引种过杂交高梁5号、6号,种过谷子糕(人们叫软谷糕),但他们总是食不入口,咋也吃起来比不了那原汁原味的黍子黄糕好吃,能吃上纯黍子面做的黄糕成了每个人的心愿。
既使这样也难以保证一日三餐中吃上一顿糕,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和父亲去磨面,那时,我们村里还没有通上电,我们就背着粮食去五里外的柏树、王家庄村磨面,一个口袋里装红高梁,一个口袋里装玉米,一个口袋里装黍子,到了磨面坊后,先把红高梁倒出来,再倒上三分之一的玉米和谷糠,用双手拌匀后,装回口袋里。把黍子也是倒出來,再倒上一半的玉米,也用双手拌匀后,再装回口袋里,排队等着磨面了,那时,对于“掺假″行为人们习以为常。那个年代,我们农村都是烧柴禾做饭,在大锅里,我娘做着红高梁糕和黄糕(实际上没有去皮,我们叫毛糕)给我们吃。吃饭的时候,我娘和爹都吃着红高梁糕,而给我碗里夹着“黄″糕。有一次我就问我娘,为啥做两样饭,咋不做一样“黄″糕″吃,娘就说;大人不爱吃“黄″糕,你还年令小来你吃吧!随着我年令的渐漸长大,已成为人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爱吃″,其实哪里是他們不爱吃黄糕,而他们是舍不得吃,他们是故意把黄糕让给我们吃呀!

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我们村也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农民种什么自己有了自主权,父母用分到的一亩八分自留地种上了黍子,这一年的中秋节,我去磨面坊用黍子磨的面,加工时把黍子先放在碾米机里脱了皮,再也没有给黍子里掺杂什么玉米了。终于,一家人吃上了“真材实料″的黄糕了。
如今,我们再也不为吃不饱犯愁了,我们每天也能吃上黄澄澄冐着油气泡儿,而且又酥软又筋道散发着淳香味的黄糕了。每当我从外地打工回來时,第一顿饭就是要老婆给做黄糕。我外出打工时,每次都要从家里带上点黄米面,能在外面吃上家乡的黄糕,甭提心里感到多幸福!而在家里很好吃糕的小闺女儿,至从这三年去了乡中心校住宿念书后,回家却不吃糕了。这很让我心里不舒服,我们的祖祖辈辈们都爱吃糕,吃了一辈子糕,而到了下一代怎么“不会吃糕了″。这也许是吃糕也该需要升升级了吧!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