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之心简单过活 是一种十分有益于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平落濒河,水陆通道!”平乐是住在水边的。这水,就是白沫江,源于成都天台山玉宵峰的山涧石流,自西向北流经古镇时,河道一分为三,其主流顺势而下,禹王堰和安乐堰则从两侧穿城而过,见证着这个绿色小盆地2000多年历史。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蔡·蒙履平,和夷底绩。”得山川形胜,扼南丝路水道,穿梭往来的舟楫,将茶叶、造纸、布染、酿造、竹木等传统手工制品运出去,直抵长江沿岸各大商埠。“市口繁富,纸市犹大!”经年累月,“卖不完的平乐”发展成了一个重要水运起始站和货物集散地。
白沫江河床宽阔,流淌平缓,铺筑纵横“水上”通道的河卵石属于就地取材。夏日,大家对水的爱恋是无条件的、毫不顾忌的。此刻,大家开始与江水的零距离接触,大人小孩半裸上阵打起水仗,端庄的淑女则小心翼翼提起裙角,尽情享受着那一袭的凉爽浸润,欢乐的笑声随着溪水流向远方。江中竹筏在游荡,常有头戴斗笠的村民站立于渔船上,篙随意动,自在穿行。虽然他们不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但他们总会在农闲时挥动着双臂撒出一张张渔网,收获一江的喜悦回家。
白沫江边洒落着吊脚楼,依江而建,河石垒起宅基,木柱支撑着木制房身。吊脚楼的“吊”,便有了一种悠然逸然的浪漫,它们总是整齐地伸向河边,差点伸进水里洗浴。堤岸上,绿树间,人们三五成群喝茶闲坐。我们走进一间茶铺。竹椅、木桌、瓷碗。主人拴着一张白底蓝花的布围裙,提着把长嘴儿的茶壶冲茶。邻桌有几位当地的老茶客,身着蓝布衣服,脚上的土布鞋沾着黄泥,脚下放着一堆大小不一的竹篮子,里面可能装过新鲜的野菜或香甜的瓜果。此时货物已卖出,老人们提着轻松了的白篮子上茶馆来了。一样的蓝布衣服,你从前山来,我到后山去,几句龙门阵摆开了,把这几十年的光阴握拢,琴台司马与文君月夜私奔的故事在慢泡的茶中拾零……
司马相如的临邛之行是精彩的。凤凰于飞,鸾凤和鸣,文君夜奔相如,是一曲《凤求凰》惹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在此房,何缘交接为鸳鸯?凤兮凤兮从我栖,得托孽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知者谁?知者卓王孙之女文君也!王实甫曾鼓励张生,隔墙弹唱《凤求凰》于崔莺莺:“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而善鼓琴的司马相如琴挑文君,互生爱慕之情,于是趁月夜从码头乘船水路私奔。直至今天,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逝世2000多年,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舞台上,“琴台司马,酒井文君”的千古佳话。私奔码头至今尚存,只是不见汉时明月映码头,“琴台”“酒井”浓厚了平乐古镇的人文情怀。前些日子,我在成都琴台路寻觅《凤求凰》的琴音,司马相如身着黑色袍服,头戴冠帽,将“绿绮琴”轻置于怀,双目微闭,左手抚琴,千年不绝的如缕琴声在右手轻扬、流溢心间。而“当垆”的“卓文君”淡妆素抹,神态自如,站在置放酒瓮的土台上迎送着南来北往的酒客。
不问历史,只解风情。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演绎的”凤求凰”爱情故事,曾牵动着李白、杜甫、李商隐、汤显祖等难以计数的骚人墨客的神经。好打抱不平的李白在《白头吟》中误将司马相如看成负心汉,“相如不忆贫贱日,官高金多聘私室。茂陵姝子皆见求,文君欢爱从此毕。”杜甫却用“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赞扬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李商隐在叮嘱赴临邛的“蜀客”:你到临邛后,可一定要去凭吊卓文君当垆卖酒的遗址啊!连汤显祖都羡慕”上有汉武皇,下有卓文君”,令多少后人神往追忆!
上善若水,沫江水的灵性赋予一个地域太多的文化内涵,柔美了临邛的才子和美女。水瀑湍流,千年苇风,流淌着“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灵性与诗意,千古奇女卓文君、女驸马黄崇暇、女诗人周澹秋……白衣胜雪,衣袂飘然、顾盼生姿,缓缓走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个转身就成了爱情故事,一次回眸便成了美丽风景,这是延绵在平乐人基因里的浪漫,也因为这浪漫,让这江水看起来尤显灵动,悠然赏来,多了一份平淡生活的纯真与回归。一如太阳晒透了茶铺,瓷碗中的茶再也泡不出浓郁的颜色,而老人们的兴头还高着呢!
川西水乡的风情延绵在古镇的街头巷尾。清晨的阳光温暖大地,红灯盏高高悬挂在乐善街门,石板街逐渐热闹起来,青瓦房下面的主人们慢慢打开了木板门……漫步在石板铺就的街道,两侧全部为木结构青瓦房和吊脚楼,古朴的青砖碧瓦,精致的瓦楞、墙角、窗棂和柱基石上的雕花显露出昔日的繁华。高低错落的古居,鲜有特色,青瓦木檐的二层结构,上宅下店。走进一家饰物店,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竹编帽子、挎包、布艺等小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来往的游人。听说草鞋是纯手工制作的,挺有新鲜感,于是掏钱淘得一双。
水是古镇流淌的血液,一溪轻淌穿透于小镇的心脏。这是平乐与其它古镇不同的美!柳条茵茵,流水清澈,踱步小桥,古镇美丽的倒影被一清溪轻轻揉碎。溪中的石头,或自然嶙峋、或人工修整,无章而有序。静立水中的水车,依如故地翻转,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那段记忆。古镇的桥静卧水侧,投下弓着的背影,五步一登,十步一跨,随着溪流一路延绵向前。不上桥,我们身轻踩石而过溪。昨夜雨落湿石未干,轻快的步伐穿梭来回,追逐欢声笑语。当然,溪边的压水井更是大家把玩的好东西,随着手的上下翻飞,水涌涨,顺着掏空的竹干,缓缓流去……一石、一车、一花、一草,自然、协调、归真,无须刻意选景,更无须刻意摆姿,摄下的都是清晰可闻的回味。
迎来间,游人相簇而行,笑语爽朗。风穿过古镇,店铺迎风而飘的客栈、酒家、饭馆招牌,写意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竹制的背篓背起吆喝叫卖声,萦绕在街头小巷。麻辣豆腐乳、香辣牛肉豆豉红火店铺,这是平乐的著名特产,味道纯正,咸中带辣,十分爽口。一路走来,臭名远扬的西施臭豆腐让人垂涎,肚子开始不安分起来,于是踱进一家早餐馆。老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特色小吃碗碗羊肉,于是盛起一碗,碗内的芹菜末、泡黄豆、海椒、汤料丰富喷香,滑嫩的牛肉十分鲜美,美食美景美酒不亦乐乎,戏问:思蜀否?笑答:此间乐,不思蜀!JJ音乐厨吧算是古镇店中一大特色,古朴的木制栅栏,四平八稳的木质桌凳,雅致神韵的窗棂……“平以养生,乐在美食”的古镇典型的印象与气息,呈显几多魅力,融着几多陶醉,在不觉间无限延伸。
寻找拾解故事是我平乐古镇之行的目的之一。在“乐善桥”一位50多岁的当地老人介绍,一座古桥,串起了古镇的悠长历史。古老的南丝路因白沫江而受阻,又因单孔石拱桥从这里延伸到了远方。脚踏石台阶,手扶桥栏,百年的坑坑洼洼,桥头旧时的石狮子坚守着古巷、古码头、古寺、古造纸作坊遗址。马道子驿道穿镇而过,石板铺路的长街上,南来北往的商人、游客川流不息。店铺冶炼工场、马铺、商铺、茶馆、烟馆林立,招幌飘飞,一天到晚人喧马嘶,熙熙攘攘,灯红酒绿,酒香数里可闻。在平乐镇骑龙山城隍岗,我们踏寻秦汉驿道,耳畔响起久远的马蹄声、铜铃声。“赶马出门的人呵,备好了马匹,整好了行装。离家三步三回头,拱手三次别故乡……”一队驮运茶叶、丝绸、蜀布、铁器的马队,把身家性命系在腰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从成都、经邛州、雅州,悠扬的驼铃声度化了沿途风沙,马蹄踏碎了“乐善桥”清霜,将茶香飘到吐蕃、党项、南诏等雪域高原的远方,平乐古镇口的“秦汉驿道”石碑坊,见证着一条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兴衰。
横断山脉,莽莽榛榛,司马相如对平乐是满怀感恩的,当年凿通了“西南夷道”,南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就设在私奔码头。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相如卒开僰道通西南夷”。沿山脉修筑的道子驿道遗址,在距离骑龙山城隍庙不远处,经历千百年风雨剥蚀,较为完整保留下的是平乐段。相传是孔明进藏时的通道,后人为纪念而建“孔爷庙”。山脊之上的那眼龙泉古井,常年不涸,水质甘醇,滋养了南丝路上的马队商贾。绿圣亭是骑龙山古道的开始,驿道两旁的墙垣,将长约两公里的大路夹在中间,与秦汉时代“甬道”的规模构制完全一致,只是不见秦始皇“作甘泉殿,筑甬道,行中间,外人不见”。宽4米的路面用河卵石铺砌而成,鳞次栉比呈鱼脊形,中国的丝绸、蜀布、筇竹杖、工艺品、铁器等蜿蜒在川南的山岭之间源源不断的输出,迎往着国外的琉璃、宝石、翡翠、光珠等输入。如今,马蹄印记和脚下的糙石一并被风蚀得模糊了,川藏线与滇藏线的开通抢去了汤显祖笔下“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的繁荣与风光。“茶马互市”的往事终究在远去的历史中搁浅。“您还记得当年的茶马古道吗?”年老的马锅子望着喧闹的游人埋头沉默,再抬首已浊泪斑驳。
古镇人平乐之心,简单过活,这是一种十分有益于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此刻那颗狂躁的心,也变得凉爽而安静起来。坐享古树黄桷的片片浓荫,观赏古堰分水的滚滚波涛,品味古民居大院的悠悠气息,一首粗犷昂扬的“竹麻号子”在镇中心的古戏台上声声呐喊:
蔡伦仙师把纸造
哟嗬,王呀母娘娘出药方
一瓢花药一瓢浆
哟嗬,神仙指点成纸张
学生拿来做文章
哟嗬,中举闻名天下扬……
工匠们一边打着竹麻,一边高唱着号子,粗犷昂扬的歌声在白沫江上回荡了千百年,如今这样的情景虽早已不在,但《竹麻号子》却依然回荡在古镇人们的心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
“白沫江上山影近,便是炊烟飞舞时。”一群聘婷少女腰缚千年瓷鼓,击打舞动,踏歌而至,《平乐踏歌》出丝路文化、文君文化、邛窑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的魅力,“南丝路新时代”燃情绽放,自信走来……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