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世上的每一个你都可以拥抱更广阔、更无垠的天空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我曾经问一个人,“你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他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可能你问别人,别人还会觉得你很文艺,但要搁我,你就是有病。”

我失笑,尔后,大脑一片清明。

吃饱了没事干,才会思考形而上的意义。

与其虚掷时光,考虑这些,还不如干些事情。

我们总陷入自我的圈套里。

不自知,还偏沾沾自喜。以为疑问等同于质疑,以为批评等同于批判,其实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
他说,“看书,是懒人才会做的事,你要认真经营生活。不是你上街买个面包就叫生活,你要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

我不言语。

他笑了,有些讥讽,“我忘了,你还没被教会怎么生活。”

的确,传统教育中,没有人教会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变得“幸福”。

它授予我们的仅仅是知识,甚至不是技能,更别提一种思维和视角。纵使老师蜻蜓点水地略过,或耳提面命地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囿于个体的局限,尚且不能在知识层面来去自如,何谈向更高层次的跨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唯有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遭逢一些挫折,从而真正意识到个人意识之必要,才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想起往昔恩师的谆谆叮咛,然已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换句话说,一切间接经验实属纸上谈兵,无论多么泣血动听,其功用,也只是香烟盒上“危言耸听”的“吸烟有害身体”——只起到警示的作用,非得你自己去冲撞、闯荡,伤痕累累,才终有所悟。

如今的我,思考先前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其实是“乐”在其中的。

我总能发现平凡岁月看似微不足道的吉光片羽,那些碎屑生活中的“小确幸”,支撑我一刻不歇地走下去。

学什么不重要,怎么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学。
当然,这里的“为什么”,不是指短期的目标,譬如完成期中考试,完成高考,这些短期的目标,背后都有一个负面效益在逼迫着你,比如考不好会面临老师的责难、家长的批评、自我的厌恶、悲观,它们迫使你不得不专注于学习,尽管老大不情愿,还是被这些看起来很具“灾难性”的可能后果推着往前走。
当然,不得不承认,人有时需要这些压力,否则一身轻松,不会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
但是,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大,把视线拉远,不仅仅局限于你人生中的这个阶段,而是整个一生,你会发现,一次期中考试的失利,甚至高考的失利,都不过是漫长岁月中的遗下的雪泥鸿爪——它不能定义什么,至多是一个你“存在过”的证明。
难道你结束高考,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终身脱离学习了?还是你已自信所学的、凤毛麟角的知识,已经足够应付剩下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
“为什么”学,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你自己。不是为了现在,甚至也不是为了将来,而是“一生”——过去、现在、将来的总和。不是短期压力逼迫的“后果”,而是内心自我执念驱动的“结果”。这将让你站在“整个人生”的大视野上,重新看待“学习”这件事。

我们要做的,不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将自己“定于一尊”,而是在踽踽跋涉的路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路径。

换句话说,不要让社会普遍价值衡量、局限了你,而是你,要去挑战、重构社会普遍价值。因为,只有你,能够定义你自己。
回到前面我提出来的话题:

学什么不重要,怎么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学。
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怎么能说“学什么”、“怎么学”不重要呢?
对,我承认,它们很重要,但没有“为什么学”重要。
因为“为什么学”,决定了你“学什么”和“怎么学”。“为什么”,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它转化为一种内驱动力,推动你的判断与选择。
而追寻“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自我思考的过程,它不是老师能够“教授”的,而是只能是你,在经历人生的过程中,不断去挖掘、探索的。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会成为怎样的人。
或者,如果觉得这样下一个定义太难,不如思考问题的反面——你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后尽量避免就是了,在不断的试错、改错的过程中,你自会对最终目标渐渐明晰。

幸运的是,我已经找到我梦想的定位与价值,并决心向其奔去。
你呢?
由衷期望世上的每一个你,都可以拥抱更广阔、更无垠的天空。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