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弥足珍贵的同学情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1986年的9月我在彬县中学高一八班报到注册,开始我的高中学习生活,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是中等个、自来卷发、戴变色眼镜的陈恩常老师。陈老师带的是化学课,说话节奏慢,后音拖得比较长,非常和蔼可亲。
第一节化学课内容讲的是“摩尔”,不知咋回事,我怎么都听不懂,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不了有关它的一切内容。虽然心里知道是班主任的课,必须学好,可由于第一节的“摩尔”课败的一塌糊涂,从此就对化学课和陈老师有了一种抵触情绪,化学成绩就可想而知了。好在别的科目不是太差,就没落在班级最后面而被陈老师重点“培养”。
我的考试成绩总是“正弦曲线”式的起落不定,这次考的好下次就肯定考的差的交叉式浮动着,为此被陈老师单独教育过几次。记得每次去陈老师那,他都会耐心详细询问我的学习方法,帮助我认真分析我的各个学科优劣势。在严厉批评我“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态度后,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好多学习方法和学习的重要性,一再鼓励我只要用心学就会有进步。在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我的成绩才稍有稳定进步,高二分科时才有幸分进比较好一点的理科班。可那时的我还是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贪玩又懒于下功夫,学习总是“三分钟热度”式,各门功课基础不扎实,理化始终是我的短板,高中学业只仅仅以顺利毕业而结束。
高中毕业没有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是我终生的遗憾,可在我们高一八班的学生生活却是我最难忘的记忆。我们班同学思想活跃,文艺人才比比皆是。秦腔爱好者、流行歌曲爱好者大有人在。爱好秦腔的小虎、志贤等同学,经常在宿舍和教室组织“汇演”,最拿手的“教书先生”、“血泪仇”和“二进宫”。表演起来声情并茂字正腔圆。他们的精彩表演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志贤同学最爱拉板胡,直至现在,他还对板胡情有独钟,时常拉着板胡活跃在民间秦腔自乐班享得其乐。那时喜欢唱流行歌曲的同学更多。当时校园的流行歌曲,我们班同学很快就会唱。杨宁和小玲同学是班上的歌星。她俩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晚会上一起合作了一曲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一炮走红彬中校园。不仅她俩成为当时有名的校园明星,高一八班也随之成为当时的校园明星班。同学们对八班的羡慕程度,至今想起来还感到非常的自豪。作为她俩同班同学的那种荣耀,每天都似乎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尤其是小玲同桌的我,那种荣幸更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在她俩的影响下,班上喜欢唱歌的人越来越多。我虽然不会唱几首歌,可这丝毫不影响我爱流行歌曲的热情。只要是喜欢的流行歌曲,我就歌词连同歌谱一起抄写下来,便于在小玲唱歌的时候,拿着“歌本”跟她认真学唱。
我们班还是一个特具有文学气质的班级,班上喜欢文学的人占大多数,这与陈老师让我们坚持写日记是分不开的。当时彬中的校级文学手抄报刊--“苗圃文学社”常常是我们班上文学青年泼洒笔墨的原园地。当年他们不仅自己爱写,还在班上成立了文学社,鼓励同学们踊跃投稿,带动全班同学提高写作水平。当时的李勇、民录同学已是年级的文豪级别人物,他俩在自己写作之余,带领几个同学热衷于班上的“幼絮”、“弄潮”两个文学社的运作。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编辑好同学们的投稿后,再一笔一划誊写在精心设计好版面的手抄报上,如期张贴在校园的班级黑板报宣传栏里,供同学们阅读欣赏,既丰富了展示同学们的文学才华的平台,又给大家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为此事他们虽然经常辛苦熬夜,却个个乐此不疲,热心奉献。
尽管我也深爱着文学,尤其喜欢诗歌,汪国真的诗我抄录了好多,可当时就是就写不出来一首诗,至今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给“幼絮文学社”和“弄潮文学社”投过一篇文稿。
光阴似箭,短短三年的高中生活瞬间即逝,1989年7月,我们毕业各奔东西,走上各自不同的人生路。从此,大家很少联系,更谈不上见面。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大家才陆续有了联系,终于在2000年元旦阔别20年的八班同学第一次欢聚一堂,从此高一八班这个集体再一次紧紧联系在一起。近年来,同学们走的越来越近,除了经常抽时间一起相聚,只要同学谁家儿女婚嫁或者安葬老人,就会有二三十个人去参加帮忙,特别暖心。
相聚之时多次提起当年的班上浓厚的文学气氛和多数同学们心中的文学梦,李勇、民录同学提议每一位同学提笔挥墨,一起完成一本记录自己生活琐碎和心得的文字集册---《青春之歌》。他俩的倡议即刻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纷纷踊跃投稿。仅仅半年时间,在民录同学出资、李勇同学主编、十多个同学催稿、编辑下,一本集全班同学参与的百余篇诗歌、散文、随笔、游记等文体的文稿很快装订成册。《青春之歌》这本文集,重点不在于它的文学水平和文学价值,而在于它体现了我们八班不同凡响的集体凝聚精神。它是我们青葱年月时“幼絮”和“弄潮”文学社的延续和升华;是我们青春岁月永不褪色的记忆和见证。是同学情谊地久天长的收藏册,也是高一八班集体实现的文学梦。
步入知非之年,常常感叹人生苦辣酸甜和坎坷艰难之际总爱回忆过去,每当想起高一八班的老师同学及学习生活,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感动自己;脑海里浮现的每一个校园画面,眼眶就会湿润触动心灵。时过境迁,尊敬的老师早已离我们远去,可他为懵懂的我们无私奉献的无悔精神却永远保存在每个人的心底;岁月无情,当年的花样少年已经两鬓花白,可纯真诚挚的同学情谊却依然风华不减,她不仅驱散我们的烦恼和不快,同时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和及时的帮助。多年来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提携频频不断,彼此用心续写着兄弟姐妹般的情谊。这份弥足珍贵的同学情,渐渐成为每位同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一八”已经成为每位同学心中一份永恒的记忆和温馨的陪伴!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