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终还是离开了土地 再也找不到我的根

  • A+
所属分类:情感口述

水稻收割后留下一茬茬齐刷刷的稻根,纵横交错在田野的风里,秩序井然似排整齐的队伍。一个个稻草像一个个小人东倒西歪在田里,沟渠里的水正慢慢渗进来,缓缓的无声无息。

天色将近黄昏,西边的太阳只留一片片云彩。爸说快去把水田的稻草垛拿上来,不然水满了稻草垛就要湿了。湿了就更重了不好提,况且还要多晒几天才能晒枯。这是七月,太阳骄火的日子。放着暑假的我在家就是帮着爸妈干着农活,又瘦又高的我长得竹竿一样。

我和父亲在水田里来回上下地搬移稻柴。父亲提八个,我提两个。水,都快漫过脚面了。月亮很快的爬上来了。月光很皎洁,空气里有蚊子飞舞并时不时撞着脸面。稻田里亮汪汪的水淹没了稻茬。月光里能清楚的看清田园的风光,近处的稻柴,远处的还没有收割的稻穗,甚至在田埂上被风吹动的小草。

我也看见了父亲的大脚和我的小脚,在月光里被水浸的愈发的白。长长的裤管在漆盖以下的部位全部湿透,裸露在外的脚在越来越暗的夜里白得像田里的月光。周围是蛙声一片,还有父亲偶尔的几句咳嗽声和我沉重的喘息。

这一画面,是儿时的暑假里一场名叫“双抢”的农忙季节。在农村出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些记忆。多少年过去了,那场“双抢”留给我的最美的回忆,就是那个夜晚。尽管有人后来回忆总说“双抢”的农活有多么的苦,多么的累,多么的热,多么的辛酸。可在我的回忆里却总是甜的。

七月的热,是凌厉的。日子艰苦,也是真实的。一个电扇是四个人一起扇的,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床是水泥地板。天一黑一桶井水往地上一倒,到睡觉的时候席子往地上一铺就凉凉的了。门前的大树上知了叫个不停,河边的田里青蛙欢唱。没有在农村住过的人生应该是不完美的。那种田园诗般的日子,会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电影般的一次次回放。

尽管那个时候,我是多么的想离开这片土地。

初中的毕业志愿表里,填的都是“中专兼高中”。明显的中专是放在第一位的。之所以是第一位,是中专可以有城里的户口,可以做所谓的城里人。父母都是没有墨水的人,他们的想法里做个农民是注定要“面朝土地背朝天”。而城里人不用下水田,不用收割,不用养蚕。当城里人吃了晚饭在散步的时候,农民还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水田里插着秧苗。

月亮都当空了,水田里还有“扑通扑通”的种田声。一边的公路上,另一种城里人的夜生活也正在开始。在两种人生强烈的对比里,谁会甘于眼前的这片田地,这种辛苦。70年代出生的人,只要在农村生活过的都有体会。苦,是真的苦。这种苦是需要身体去承受各种各样的没有底限的体力劳动。

深刻的回想一下,母亲是最劳累的人。

爷爷奶奶老了,不能下地干活了。爸爸还要经常因工作出差,家里七亩田的任务就艰巨的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在“双抢”的季节里,母亲手上的血泡是一直在重重复复。懂事的我一次次的发现她偷偷用纱布一次次缠着她手上的泡。磨穿了再缠,实在不行了她就用人家丝厂里讨来的药水涂,据说是止烂的。药水涂上去皮肤的表面会生成一种白色的结痂。母亲咬牙忍住的样子,我就知道这药水涂上去伤口会很痛很痛。

母亲的肩膀是瘦弱的,她越是强悍的撑着自己,就一次次的让我心里堵着。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哽在胸口让我气闷难过。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母亲就在田里了。趁天还没有那么的热,她就开始在割稻子了。清晨的露水还在稻叶上滚动,母亲已经割好了半个田。

等我睁开惺松的眼睛就瞧见了母亲一起一伏的背影。风一吹起,她眼前的稻田有海浪般的起伏。这片稻田我从没有觉得美过,我憎恨它是因为我知道母亲的任务还有多繁重。

我拿起镰刀悄悄跟在母亲的身后。其实我割不了多少,这是一个体力活,需要全身的力气去使出来。我陪在母亲身后,只是不想母亲一个人。偌大的田野里母亲一个人的身影太过单薄和孤独。我的力量不大,但对于母亲她要的是一种陪伴,一种安慰,一种希望。在她累的时候,我可以递给她一块毛巾,一杯茶水。

母亲一直是往前割,不停下来。一亩地对我来说太广阔了,望不到尽头的样子。七月的阳光又是无比的热情,如沙漠里燃烧的一把火。母亲头上包着一块湿毛巾,手上戴着白色的棉手套。镰刀在她手里挥舞,稻子在她的挥舞里应声而倒,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她的身后。

母亲会经常回头看看我,叫我累了去田埂上休息一会。嘱咐我手和脚小心被镰刀割到。她说不要急,人家一天能完成的活,我们可以用两天完成的。我坐在田埂上仰头看天空。小鸟自由的飞过,野花灿烂了田埂,青蛙在田间跳动,芦苇在风中摇摆。母亲的背影躬匍着,像一把韧劲很足的折不断的弓。

母亲身上的力量,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她是如何使出来的。就算是爆发,也应该有存储的能量。可她就是一个小女人,又弱又瘦的。如果父亲把她拎在手里,可以从池塘的这边扔到池塘的那一边的。

看着她手套上的斑斑血迹,我总是祈祷父亲在这个时间里不要去出差。这样父亲就会替母亲分担一些农活。我是好想母亲手上的伤能结痂,让她少受一些身体上的痛。父亲的身躯总应该比母亲的背要伟岸,有父亲在身边母亲的脸是舒展的。我也可以不再受到内心的煎熬,没有一种痛比看到母亲的伤更痛彻心骨。

父亲在就会说一些轻松的笑话,田间不再有沉闷。虽然母亲嘴上说着父亲的不是,嫌他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时幼小的我也不懂夫妻间的事情,现在的我才恍悟母亲说父亲所有的不好,恰恰是母亲最最欣赏父亲的地方。

可谁都知道父亲疼着母亲。母亲的抱怨,指责,发泄都是劳累之后的委屈。父亲就会让母亲批头盖脸的说一通,他一句不吭。工作要他出去,他也是没有办法。他知道这么一个家的活在母亲的身上确实是对母亲的摧残。有时候收工的时候,他会在屋前的小池塘里捕一条鱼。

红烧煎鱼散发着香味,最好的一块鱼肉总是在母亲的碗里。爷爷奶奶也疼着母亲,家里最好的瓜总是跟我们说留着给你妈妈吃吧,她累了一天了。

稻割完了,接下来就是要插秧了,母亲的血泡又要经历一次更严重的折磨了。而我也经历了折磨,但是和母亲比起来,都不算什么。现在母亲总是自责,那时候太摧残我了,让我小小年纪去插这么多秧,把腰弄坏了。

割稻是力气活,插秧就是韧劲的问题了。力气没有的我却是韧性很足,这韧性不是我是一个小宇宙,而是我想全力早点去插好这秧,这样可以尽快的摆脱干活的日子。

看着白花花的水田,我多想一下子都种满绿色。我讨厌这水田,这太阳,这爬到脚上的蚂蝗。在无比的讨厌里,我手脚齐有力的狠劲的插秧。我就跟这水田较上了劲,跟自己的出生较上了劲,跟这带有泥土气息的空气,还有跟命运较上了劲。从早上到晚上,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一天里我就这样把绿色插满整块田。

快是快的,苗是歪的。父亲说没关系,插得稀疏日后稻穗更饱满。他在抚慰我。插完手里的最后一根苗摊坐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发现腰失去了知觉。母亲惊讶我的速度,她用满是血泡的手抚摸着我的腰。

等休息一下晚上睡个好觉一天的疲惫也就没事了。小孩子是没有腰的,来得快去得也快。明天还有其它的田块等着,完成一块就少一块,母亲的手也就早一天不用摸在水田里,就不会再烂了。如果我的腰可以担一些承受,那么我愿意用我的腰去替母亲分担一些痛。

日落时分,太阳终于不再火辣。晚风开始吹来的时候,蚊子就上场了。奶奶开始在家门口拖着长长的声音呼叫母亲的名字,叫我们收工了。父亲用大嗓门回着奶奶,你们先吃吧,我们就回家了。

小小的田埂上留下我们三个人的脚印。我踩着父亲留下的大脚印,母亲踩着我的脚印,到最后都分不清谁是谁的脚印。父亲的肩头扛着铁耙,母亲搬着小秧凳,我的手里晃荡着一根稻穗。

乡间的泥泞田埂上洒满家的幸福,家的融洽。我在父亲和母亲的身边,我能嗅到他们身上那熟悉的味道,就是浑身泥浆和汗味,这味道我都能分辩出来。

这个味道在多年以后还在我的记忆里萦绕。在回忆里,记住的不是有多累,有多疲惫。想的更多的是父亲在前头,母亲在后面,而我还可以是个孩子在他们的中间。

回到家里,爷爷奶奶做好了晚饭。粗茶淡饭,灯光昏暗。每个菜上都盖着一个碗。爷爷和奶奶还是等着我们回家。灶台上有凉好的粥,用井水烧开的粥带着一层淡绿,口渴的父亲可以一下子喝光。

揭开盖碗,韭菜炒茄子,红烧豆腐,炖冬菜,还有一盆炒鸡蛋。年幼的妹妹已经等不及了,趴在桌子上用手撕着一小块鸡蛋往嘴巴里塞。

一家子坐在桌边吃饭喝粥,稀里哗啦。七月的白昼很长,到七点多钟天还没有完全黑。星星很早就出来了,其实哪颗牛郎星,那颗织女星并不是书本里学到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告诉过我们了。他摇着扇子有板有眼的跟我们说过好多好多的故事。有时候会说错,父亲给他纠正过后下次他还是会说错。母亲取笑他不改,他眼珠一瞪说老底子传下来就是这样的。

母亲笑,奶奶也笑得张大没有牙齿的嘴巴。妹妹去告诉父亲,爷爷又讲错了。我估计风儿也在偷偷笑,星星也是,否则池塘边的柳树干嘛老是弯着腰,星星干嘛老是调皮的眨着眼睛呢。

我们坐在井台边吹着风,纳着凉,夜色开始沉下来。一片模糊的黑色里,就听见池塘对面的水田里还有“扑通扑通”的插秧声在安静下来的夜色里特别清脆。隔壁邻居林琴还在干活。她比我小一岁,父亲得重病过世了,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有一个哥哥,脑子有点折扣,不能当是正常人。去她家玩的时候,她家的饭桌上总是一盆冷咸菜和一盆油炒蚕豆。好几次,她都是喝着酱油汤下饭。

从早上开始,她就摸索在这块田里。手脚不快的她一条花短裤上阵,晒得只有眼睛还有点亮光。正午的阳光里,她两条枝干一样的细腿撑起了家里全部的农活。

父亲点燃一根香烟。他默默抽着烟,望向不清楚的远处。这个孩子真是命苦。他说出这句话,母亲也跟着感慨。我见不到她人,但是声音还是在响,空洞洞的夜里,这声音让人感觉大地是如此的苍凉。

黎明的曙光在清晨池塘边洗衣服的叽喳里铺展,新的一天又在火热里开始。一清早蝉声就开始嘶叫,尖厉里让人感觉烦躁。母亲又开始在拔秧苗了,她的手痛的实在抓不住东西了。

奶奶也加入了,她坐在秧田里动作不利索地拔着,给母亲分担一点。一捆捆秧苗用稻草扎着,排成一条直线。光溜溜的田畈上一把油纸伞,可以遮阳挡雨。母亲说在我和妹妹更小的时候,这把油纸伞是撑在我们的头顶。在一片被庇护的天空下,他们劳动,我们放在田边,伞下是我们快乐无忧的孩子时代。

远远望去,那一把把伞像一朵朵蘑菇,我们在爱的童话里历经风雨,见证苦难。有伞,我们淋不到风雨,晒不到骄日。在伞下,我见到了父亲和母亲用肩膀纤着打稻机吃力往前的佝偻身躯,脚下是泥泞的田。父亲的光膀子上都是稻草的碎屑,肩上有勒出的血痕。紫色的,一条条的,停在农忙睡不够的梦里。

汗水滴在田里,风吹在庄稼人的脸上。在“双抢”时候所有的表情都是一样的,所有的父母都是脾气不太好的。每个家庭都是全家总动员,稍有不顺就会有大人们的争吵,孩子们的哭声。又要收又要抢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确实够呛。

没有经历过的人不知道任务有多么的艰巨,好在心里的承受力没有那么沉重。就像我父亲和母亲的想法,人家一天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分两天完成,这样就自然坦然一些,心情也不急切一些。

一个暑假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双抢”中度过。等到结束的时候,所有经历的辛苦都会忘记,取而代之的快乐是终于可以去城里一趟。

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抱住父亲的背。一路上父亲说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中专拿到城里的户口,远离这片沉重的土地。不要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对黄土,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出息的。“做官容易读书难,孩子加油啊”。父亲的淳淳教诲,掠过一块又一块碧绿的水田。

这样的水田,富有诗情,富有画意。水是清粼粼的,苗是绿油油的。如果有月亮,可以看得到水面的亮光,月光洒在水面清静安宁。

停在记忆里只有这一片水田,停在记忆里的只有父亲和母亲的汗水,停在记忆里的是我们一家在一起情景。多少年过去了,多少年过来了。多少人离去了,多少人回来了。那片水田已经成了回不去的故乡,我对“双抢”的记忆里,只有也是仅有这一地的月光了。

如父亲所愿,我最终还是离开了土地。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后却发现日子并没有父亲说的那么轻松。当我再也找不到我的根了的时候,我发现我活得比“双抢”的时候更累,更有压力,更喘不过气来。

月光还是洒满那块土地,依然亮汪汪的,亮汪汪的有着一如当年的皎洁。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