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感到自己为某件事越陷越深 就赶快陷进其它的事中吧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无意间摸到小腿侧边长了个“疙瘩”类的物件,本来不痛不痒、毫无大碍,结果突然有一天被我这个主人发现后,这个安身于此可能好多年都安然无恙、而且还不与其它肉体组织争事端的小家伙,不知怎么着就成了我的眼中钉、心中刺,致使有了闲空就忍不住去“扣、捏、挤、弄”,在三番五次轮番折磨后,小腿那一部分的肌肤很快变得表皮破损、血流成河……虽然事态越发严重,意识到要克制住这种无缘由窜起的执念,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再去触碰那块禁区,可意志一旦稍微松软,又会不由自主将“魔爪”伸向无辜的左腿。这种锲而不舍,毫不利己专门自虐的强烈意志,从本质看,毫不夸张地说,真真切切的体现在了我们每个人生命过程中的分秒之中!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无数古人智慧都描述了这一类的心理过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有多少人仅仅因为脸上长了一两粒“美丽痘”就如中魔咒般,每天定时对着镜子将其汁水榨干直到子孙遍及全部面容,都可能抑制不住“挤痘”的诱惑。

又有多少中年男女,因为身体上某个部位的稍微不适,浮想联翩,誓要追根探底,就算数个诊断正常的证明摆在眼前,仍然不依不饶,非要探究点“致命”问题出来才肯善罢甘休。

生理感受尚如此,心底念想又何尝不是?

哪个人没有为一两件痛苦或者难堪的往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过?

被恋人抛弃,痛苦难耐,轻生者有之;

被他人言语辱骂,恶向胆边生,拎刀上阵者有之;

但大多数人,则将苦痛浅埋心尖,时不时挥去浮尘,将苦痛之事重提起来“把玩”一阵,如果怀着积极地心态面对,或许能将其视作自己存于世间的证据,感受生命流动的气息;如果阴暗地抓着苦痛不放,那就像在黑洞边缘行走,时刻感到自己会被吞噬。

综上所述的一切缘起,却很可能只是最初的一个小小念头:“我就只想去挠挠它而已嘛”,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你根本不会想到,这一“挠”却很可能“扣”出根本愈合不了的伤口。

但是忍住不去“挠”它又谈何容易?

举国欢庆的“双十一”刚刚过去,销售额再次刷新人们的认知,真的是东西便宜到令人发指,不买都对不起自己钱包的地步吗?

我想,这其中部分原因很可能都是“挠”出来的。比如说,看上n件东西,虽然想买但由于各种原因克制住了“剁手”的念头,每天只能打开购物车浏览几遍心怡的物件解解眼馋,突然商家告诉你在光棍节这一天商品钜惠出售,错过一天要等一年,于是早已经被“挠”的心痒难耐的自己怎么可能在清空购物车的冲动前悬崖勒马?

当“双十一”成为习惯,每年到了此时,人们提前开始搜刮商品填进购物车中,然后在等待的日子里反复浏览心水的玩意,感觉都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只等手到擒来,那么就算发现双十一的折扣力度越来越低,复杂的优惠券使用规则堪比小学奥数,肯定也制止不了购买的势头。毕竟被“挠”了个把月的欲望,仅仅因为折扣力度不如从前就要让我删掉购物车的商品?别TMD的开玩笑了好吗!时至今日,因为便宜才去在双十一购物的人群,大概连三分之一都没有了吧(纯属个人臆测)。

别以为只有满足人欲望的事才会忍不住去“挠”,折磨人的痛苦之事同样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过不去的坎,不是过不去它,而是偏爱“挠”它,而每一次“挠动”的过程都是在为其添砖加瓦罢了,直至这道坎越来越厚重高耸,大而不倒。心理学因此也诞生了多个名词来专门形容它的存在:“自动化负性思维”、“习得性无助”、“精神交互作用”……然而,不想受它影响,力图活出奋进的自我,这可不是打个响指就能实现的事情。

绞尽脑汁在梦里想了好几个晚上,也才从过去的学习经验中,总结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虚无化”。

当我忙着捏弄右臂上的疤痕时,左腿上的疙瘩就不复存在了;当你购物车里塞满杜蕾斯,却依然没有女朋友时,剁不剁手也就不重要了;当我们被痛苦的回忆反复折磨,但突然发现下顿饭都没着落时,想办法填饱肚子立刻就成了最值得操心的事。

所以,当感到自己为某件事越陷越深,那么就赶快陷进其它的事中去吧。

如果,担心自己对一件快乐的事有成瘾趋势,就找另一件令自己快乐的事替代;如果,被一件痛苦的事刺的内心滴血,就找另一件皮肉之苦的事折磨自己;因为人的注意力有限,不可能看清每一件事,所以当快在一个地方陷进去的时候,就换个地方去“挠动”,之前已经折磨的自己体无完肤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虚无起来,并且开始自行愈合。至于新换的“部位”,等到无法承受的时候,如法炮制即可。

所以,老派的精神分析疗法开始式微并不是没有原因,它要揭开你的老底,撕开尘封的伤疤,如果技术不过硬,旧坑填补不好,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甚至无法挽回。

毕竟我们有时候需要去忘却,需要尝试“喜新厌旧”,揪着过去不放,在多数情况下,很难营造出继往开来的良好态势。

但“虚无化”同样也不是个好办法,也容易让人掉进成瘾、受困,甚至虚无主义的陷阱。但世界上哪有什么完美的办法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啊?只有在千万种办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罢了。

谁说尝试的过程不是“虚无化”的一种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