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其中的正反面

  • A+
所属分类:点滴生活

每个人身边总会有几个“乐天派”式的人物存在。在他们周围,从来都不缺少如沐春风的感觉,即便是再阴暗的心情一旦有了他们的陪伴也能瞬间被“幸福”的阳光普照。不过,作为一个中等悲观程度的抠脚大叔,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尽管我很享受待在乐天派的周围被一阵“迪士尼”般的其乐融融包裹,但我也十分清楚自己并不想、也不会成为那样的人。按照塞利格曼教授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中提到的论断,乐观有50%的因素来自于遗传,也就是说你到底是不是个乐天派,其实早就被你的爹妈决定了。如果没事就想为了让自己乐呵乐呵去干一票爽得,那八成最终结局依旧是遗憾收场,说不准还会变的更悲观。

根据一些随时都有可能被推翻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发现,乐观的人更看重希望,他们对只有10%的几率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抱有80%的期待;而悲观的人则更现实,如果这件事有八成的把握会成功,也要考虑失败后的应急措施。从这个角度出发,乐观和悲观好像各有千秋、不相伯仲,那么我们只需要了解自己的乐观程度然后以此为标准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即可,毕竟有些工作就是需要那种即便跌倒500次也要继续咬牙前行的乐天派(比如说樱木花道),而另一些职业则需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人,因为一旦低估了犯错的概率,就很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但是在这篇作文里要说的乐观,却不是天真烂漫的乐观,而是当你在遭遇“糟心事”袭击,损失了半管HP后,如何尽快平复心情,以便满血复活投入到接下来的苦难人生中继续颠鸾倒凤的乐观。要说的悲观心态,也不是杞人忧天、满目疮痍的悲观,而是被任何一个挫折都会轻易击垮的习得性无助式的悲观

如标题所说,我们对“糟心事”的解释风格往往决定了在遭到打击后的生活状态,是舔舐完伤口继续昂首前行,或者是窝在角落里一蹶不振。

所谓的解释风格,在普心教材里也可以理解为“归因理论”,其含义很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你对某件事发生的原因是如何认定的。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能发现,遇到“糟心事”,有人处理起来举重若轻,有些人则戏精附体。这其中有可能是天生的乐观基因起了一定作用,但也不排除因人而异的解释风格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反应。

在塞利格曼教授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中提出,为了避免成为一名受尽折磨的“习得性无助”式的悲观主义者,就非常有必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解释风格。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

时间维度——避免“永久的”,使用“暂时的”。

跟爱人吵架,张口就是:你从来都是这样,永远都不关心我!

工作不顺心,仰天长叹:完蛋了,我根本不适合这鬼地方!

被领导批评,恨恨不满:这家伙就没看我顺眼过!

当你把一件烂事认为是长期存在下去的时候,往往不会再鼓起勇气去改变它,容易产生难以为继的虚弱感,进而变得容易放弃。

但是,如果把这些“永久性”思维替换成“暂时的”:

爱人没有关心到你是由于白天工作太累;

工作不顺心只是由于某个项目没有处理好;

领导前一天晚上熬了通宵导致情绪不佳。

是不是会对未来的生活增添一点自信?

空间维度——避免“普遍的”,使用“特定的”。

男友劈腿后嚯嚯磨刀,咬牙切齿:全天下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

某个科目考核失败,自暴自弃:我真是个肉蛋,干啥啥不行!

上级暗示自己想要升职就要意思意思,心灰意冷:天下乌鸦一般黑,腐败已经烂到根!

把一点小事当作大难临头,自然会让某个方面成为你的阿喀琉斯之踵,于是,一旦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被深深的无助感侵袭。努力克服这种感觉,就要想办法把一概而论的思维转换为独立发生的观念。

运气不好,遇到了那个渣男!

我确实不太擅长这个科目啊,不过另外一项我可是名列前茅!

整风肃纪后,清正廉洁的领导会越来越多!

毕竟,如果能将每次遇到的“糟心事”当作偶发事件,至少会在下次重复经历时,会鼓起更多的勇气去尝试。

内在维度——避免“主观的”,使用“客观的”。

家里马桶堵了,暗自懊恼:我真是个笨猪,为什么洗完衣服倒水不仔细检查一下有没有小件物品在盆子里啊!

开车挂倒了外卖小哥,不停自责:我驾驶技术真是烂透了!小区内行驶还开这么快!

绩效一直上不去,万般沮丧:我太软弱了,根本没有干好工作的潜质!

亚洲的集体主义文化普遍让人更加内敛低调,所以一旦出了问题,无论家庭、学校或者工作环境都倾向于让人先从自身找原因,遇到好事则都是集体的功劳。这种文化特征虽然让集体的能量和方向更集中,但同时却容易造成个体的自信心受到损伤。当把问题的矛头都指向自己时,没有哪个人会保持高自尊的状态。一旦被自卑压垮,又有哪个人能乐观向上呢?

所以,当我们遇到“糟心事”时,转换矛头,寻找一些客观原因,未尝不是一件维持自尊的好习惯。

洗衣服的水这么脏,肯定看不清里面有什么东西嘛!

外卖小哥拐弯速度还那么快,怎么可能看得清!

今年经济形势这么糟糕,我看别人的业绩也都很一般嘛!

找客观理由并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让自己重新获得对事情走向的掌控感(恰恰在很多时候,家长做派或者领导威权都不喜欢听到孩子或者下属提出客观理由,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况且,即便问题确实是自己造成的,那其中肯定也存在“三七开”的事实嘛。总之,寻找客观原因让我们保持住了自尊,而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自尊受伤可真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情。

综上所述的三个维度,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可能经历过其中的正反两面。体验到反面习惯时的无助,也感受过正面运用时的帮助。前者用的多了,习惯性无助式的悲观就像梦寐一样驱之不尽;后者用顺手了,习惯性乐观的法宝自然会让你在苦难的生活中披荆斩棘。于是,当我读完塞利格曼教授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就想将书中的部分观点整理出来,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人,当然,至少也帮助到了自己。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